印度要赢中国,须先成为中国

中国日报网
多年以来,经济学家认为印度经济的增长应比中国快。事情终于朝这个方向发展了吗?
200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黄亚生和哈佛商学院的塔伦·康纳(Tarun Khanna)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文章,称印度最终会赶超中国。这与基本面有关:中国经济受变幻莫测和不可靠的外商投资和技术驱动,其增长或会逐渐减少,而印度经济的推动力更为可靠,例如国内储蓄和企业家精神,总有一天会蓬勃发展——中国将为此买单。黄亚生和康纳的观点争议性很大,在当时掀起轩然大波。对当时和现在的许多人来说,认为印度会赶超中国似乎很荒诞。
无论是否荒诞,许多专家都赞成民主的印度应该要比专制的中国做得更好才对。数十年来,西方许多观察人士预言中国将出现政治危机,但是中国固执地拒绝面对这一已存在的考验。而印度的民主,尤其是在曼莫汉·辛格(Manmohan Singh)中间偏左政府统治期间,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成果甚少,反而变成研究政策无力的案例。
在2015年头几周,中国的势头似乎终于降温,而印度似乎终于回暖。黄亚生和康纳的理论要灵验了?
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前景》报告显示,印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今年预计增长6.2%,明年达到6.8%,而2017年为7%,届时正好赶超中国,后者经济增速放缓,预计降至6.9%。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16年,印度的经济增长达6.6%,将超过中国的6.3%。如果这些预测成真,印度将首次成为人们记忆中增长最快的大型经济体。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这些改进过的增长预测是基于——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纳伦德拉·莫迪政府在经济改革上重新焕发的活力而做出的。
但我们要正确看待。黄亚生和康纳最初做出大胆预测时,中国经济正以两位数的速度迅猛增长。印度未来要赶超中国,与新德里恢复增长的刺激有很大关系,与经济也有同样大关系。但是,由于莫迪面临的挑战非常险恶——把印度转变成强国——预测印度会很快实现中国式经济扩张,这是次冒险的赌博。
另外,不妨回忆下基础经济学。教科书上的增长模型预测,在其它条件同等的情况下,由于边际收益递减,基础较低的经济体比更富裕的经济体发展速度更快。印度的经济与中国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所以排除印中其它重要差异,在理论上,印度应比中国发展更迅猛。但事实并非如此,这反映出中国尽管已在短期内实现非常高的国内生产总值,但仍将保持快速发展,而反观印度,则没有发挥出应有潜力。 
事实上,要超过中国,印度必须变得更像中国——从某种意义上说,正好与黄亚生和康纳最初的观点背道而驰。碰巧,这也的确是莫迪政府努力的方向,着重建设一流基础设施、推动大型和劳动密集型项目,既面向出口,也对准国内市场——这个模型需要外商投资和技术,是驱动中国成功的关键。
莫迪政府提议创建100个新的“智慧城市”——旨在刺激大规模、由外商投资引领的增长——这与上述模型完美契合。政府也在翻新道路、桥梁、高速公路和发电厂上下更大决心,这同样符合模型。如果印度能做到这一切,同时好好利用人口优势——中间年龄为25岁的年轻人口胜于中国的老龄化人口——它有机会战胜北京。
如果印度赶超中国,这最有可能是因为效仿了北京发展奇迹的最佳做法。无论这一目标是否实现,很明显,总理莫迪的经济团队都明白该做什么。但他们能否克服印度执拗的民主,完成任务,这还有待观察。
作者:鲁帕·苏布拉马尼亚(Rupa Subramanya)是位 经济学家,现居孟买。与他人合作著有《印度迷局:读懂现代印度》(Indianomix: Making Sense of Modern India)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