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谈】圆明园之殇——中国人永远的痛

中国日报网

英国和中国之间有一处难以愈合、深痛的历史伤口。这处伤口,大部分英国人一无所知,但却给无数的中国人带来了巨大的伤痛。而这伤口源于1860年,中国最美的宫殿遭破坏。

圆明园,人们又称之为中国的“归零地”(ground zero) ,中国人都知晓其背后的文化破坏事件,但外界对此却知之甚微。

圆明园的命运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中国电影里经常描述此事件,社交媒体也时而对此热辩,国际艺术品拍卖更是引起了人们的愤怒争论。

英国艺术藏品中留有圆明园遗产,这些“掠夺的遗珍”有皇家的、军事的,也有私人的,一直饱受争议。 

巧合的是,圆明园事件的核心人物之一是埃尔金伯爵(Lord Elgin),也就是那位从希腊搬回大理石的埃尔金的儿子。

但此次事件还有鲜为人知的一面。我一直探索此事,因为事关我的祖先托马斯·鲍尔比(Thomas Bowlby),他是英国最早的外派记者之一。

有一位学者称,鲍尔比在中国人的手里受尽折磨而死,因此英国于1860年火烧圆明园,为他报了仇,这是“改变世界历史”的一刻。

曾经建筑林立的地方,如今只是一片废墟——烧焦的砖石堆、植物丛生的湖泊、还有散落着些许石头的草坪。这里已经成为政府资助的“爱国主义教育”项目之一,大量中国游客蜂拥而至。

正如每个中国人所知晓的那样,这里曾有全国最美的建筑景群和艺术藏品。中国人称之为“圆明园”,意为完美而明亮的园林,中国皇帝曾在此建立了一个巨大的宫殿群以及其他一些精美的建筑,并饰以各种文化瑰宝。

一个来自清华大学的小组用数字化技术“重建”了圆明园,生动地呈现了155年前,即英法联军来到北京时,这个非凡之地的景象。

圆明园的计算机复原图

英法两国为迫使中国统治者进一步扩大对西方的开放程度,加强西方对中国的影响,在鸦片战争结束之际再次派出军队。英国方面第八世埃尔金伯爵任指挥官,他出身于英帝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家族之一。与他同行的还有《泰晤士报》的记者托马斯·威廉·鲍尔比(Thomas William Bowlby)。埃尔金形容鲍尔比“很好相处”,而且可以帮助提升他在国内的形象——“在很多问题上他可以传递可靠的信息”。两人犹如文化游客,开始了他们前往中国的旅程,还曾一起游览过埃及的金字塔。

抵达中国后,鲍尔比随即在他的新闻报道和个人日记中写下他对中国生活许多方面的仰慕,比如精美的建筑和“令人钦佩的人工园林”。

但是除了文化仰慕,还有残酷战争的无情现实。他还报道了英法联军“一边倒”地一直攻到北京,英国军队的新型阿姆斯特朗式炮给中国人带来了“十分可怕的伤痛”,“碰到什么就毁掉什么”。

由于军事力量强大,鲍尔比相信,中国统治者“很快就会求饶”。他迫切地想要见证战争的结束,因此在印度军队的护送下,他和英法官员代表团一起出发前去谈判。他们认为中国会投降。

但事实证明,他们失算了而且是致命性的。

与此同时,法国的军队已到达圆明园,他们开始抢夺瓷器、丝绸、古籍,或者干脆毁掉他们发现的东西。

1860年左右,圆明园废墟中的一座寺庙

随后而至的英国军队也加入了抢夺的行列。一名目击者说:“官兵们似乎都陷入了暂时的疯狂中,他们眼中只有一个追求,那就是掠夺,掠夺。”埃尔金伯爵到达后,一开始他也在日记中写下了他的震惊,“战争是可恨的。看得越多,越是感到它的可恨。”

但是战利品本身就是军队报酬的一部分,埃尔金协助组织拍卖会,拍卖掠夺而来的成千上万的艺术品和其他的物品。军队的传统是分享战利品,军官、士兵均有分成,部分现金用于补偿阵亡、受伤士兵的家属。

托马斯·鲍尔比(Thomas Bowlby)惨不忍睹的尸体被装在棺材里运送回国

也许,这已经是灾难的结束了。但消息传来称,前去与中国谈判的代表团被扣,包括记者鲍尔比在内的部分人员被折磨致死。

历史学家舒衡哲(Vera Schwarcz)称,“他们被绑了三天,用水浸泡的绷带让他们被绑得越来越紧,每次他们祈求喝水时,都会被塞得满嘴尘土。”最后,几名囚犯死了,他们的尸体已几乎认不出来。

对此,埃尔金伯爵下令英军烧毁圆明园。

他后来写道,纵火是为了“通过庄严的惩罚措施表达我们在这场巨大的罪行中感到的震惊和愤怒”。

他同时也担心他在国内的声誉,据说,他曾和一位法国指挥官说道,“如果我不为他们的记者报仇,《泰晤士报》会怎么报道我?”

焚烧圆明园的大火烧了好几天。

埃尔金伯爵:“有些事情,如果换你来做,也许你会采取不同的手段。”

英国随军牧师詹姆斯·吉(James M'Ghee)写道,“每当我想到美丽、技艺和古物,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那些场景,那些宫殿。我也曾遗憾,那些严厉的必要举措把它们付之一炬。”

我前往埃尔金家族位于苏格兰的古宅采访了现任埃尔金伯爵,询问1860年所发生的事情。他从家族档案中取出了一张素描画给我看,这画出自一位英国军官之手,画上画着鲍尔比惨不忍睹的尸体被装在棺材里运回英国。

谈到他的祖先,埃尔金伯爵说,“有些事情,如果换你来做,也许你会采取不同的手段,但同时,你还要考虑在那个特定时刻里的感受,非常强烈的感受。”

中国拒绝接受这样的解释。

刘阳多年来一直追寻圆明园流失的文物。

中国学者王道成说,“他们这样说是为了给他们的行为找依据,为了保持他们所谓的道德制高点。”

1860年,圆明园被烧毁后不久,第八世埃尔金伯爵率军成功进入北京,这是中国的耻辱,西方国家强权的胜利。

之后,中国不断发展,也越来越关注被英法联军劫掠至欧洲的艺术品。无论在私人藏品或是公共收藏中,它们都有一席之地。功夫明星成龙的一部电影点燃了无数中国人的怒火。他扮演了一个大胆的英雄,试图从西方收藏家和博物馆手里收回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

如今十二兽首中的七个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

真正的流失文物调查人员虽然不会使用暴力,但看上去决心丝毫不次于成龙。。

 “我们正计划采取一系列的行动使这些宝物重归故里,中国将永不放弃索回这些劫掠文物的机会,”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会总指挥牛宪峰如此说道。

研究人员刘洋(音)花了15年时间一直不懈的追寻这些艺术品。他称当写信向大英博物馆询问持有多少夏宫珍品时,“他们从不回应。”但他电脑里已收集了数百件掠夺文物的照片。

他甚至还有一幅狮子狗的照片。这只狗被一个英军士兵从圆明园掠去送给了维多利亚女王。这是狮子狗第一次来到英国,它被命名为“抢抢”(Looty)。

虽然之后的报道称,“抢抢”因为其“东方习惯和外表”被皇室内其它狗排挤而不得不被从白金汉宫(Buckingham)移往桑德林翰宫(Sandringham),但抢抢的肖像画如今依然在皇家艺术收藏里。

抢抢,英国第一条狮子狗。

皇家艺术藏品中还有许多皇室还收藏着其它一些据信和圆明园有关的艺术品,包括中国帝王的权杖、屏风等。

伦敦的“华莱士收藏馆”(Wallace Collection)还有出自圆明园的皇家花瓶。

英国军事博物馆内也有不少圆明园珍品。肯特郡的皇家工程师博物馆(Royal Engineers' museum)副馆长詹姆斯·斯科特向我展示了一件1860年远征带回来的珍贵玉雕。那里还有一些由查尔斯·高登(Charles Gordon)带回的中国帝王王冠残片(高登死在喀土穆事件尤其闻名)。这些残片被用了几十年作为士官的装饰。

如何定义这些文物是件敏感事。斯考特说,“我们根本不提及‘掠夺’这个词。我们试着将其解释的尽可能中性化。”

拍卖商也一样保持着这样的敏感性。圆明园文物经其转手便可攫取大笔利益。

现在,有富裕的中国人竞拍圆明园流失文物,但这会引起更大的不满,因为在许多中国人看来,这等于花钱买回被别人偷走的珍品。

中国博物馆馆长在2009年玉玺被拍卖时表示过抗议,称此为圆明园被掠夺文物。

那么,埃尔金家族呢?今天的埃尔金勋爵是否认为珍品应该还给中国呢?

 “这是个很好的争论点,”埃尔金勋爵承认,但“有些东西的美是无关它的地点的。”

他向我展示了一对精美绝伦的铜雕鹳。那是日本天皇赠与中国皇帝的,被埃尔金从中国带了回来。

 “事情已经发生,”他对1860年事件评论道,“比起不停地回顾过往,向前展望更加重要。”

英中关系确实是在展望一个新未来。中国人意识到,索回流失文物非常困难,但他们非常希望,至少英国人应该更加公开承认历史。

加入劫掠的法国更加公开的表示了他们的悔意。关于圆明园的毁灭,大文豪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写道,“我们称自己文明人,叫他们野蛮人,而这就是文明人对野蛮人做的事。”

最近一本法国出版物,由伯纳德·布塞思(Bernard Brizay)所著的《1860,圆明园大劫难》(The Sack of the Summer Palace)被翻译成中文,颇受好评。

而在英国,人们更着眼于未来,着眼于与中国的投资和合作,而不是一味沉溺于过去不可自拔。

英国首相大卫·卡梅隆(David Cameron)发表了关于与中国的新型“相互尊重理解的伙伴关系”的演说,在这样的背景下,威廉王子不久将访问中国。

但是,也许有一天,构筑这样的关系意味着重提中国仍然没有忘记的痛苦过去。

我发现,1860年那段历史有些也已经被埋葬。我去寻找托马斯·鲍尔比的葬身处时,没有找到墓地,看到的是一片高尔夫球场。

注:ground zero,原意为导弹目标或核装置爆炸点的“归零地”,911事件后成为世贸中心一片废墟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