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上,市场应为人们提供引导,以便提供他们所需的服务和产品。托马斯·爱迪生曾夸口说:“我发现世界需要什么,然后我们去发明什么”,在他辉煌的事业生涯中,曾获得过
400
项专利发明。从电灯泡到电影,爱迪生发明了许多现代生活用品,我们同时也开发出了许多复杂的方法预测大众是否接受新产品——产品测试、电话调查、焦点小组和市场研究。用数据改进当下的产品——更美味的汉堡包、更高效的空调器——您会获得更丰厚的利润。
然而,现有产品的增量收益不具革命性。随着时代进步,重大发明创造可以使一个企业延续一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而这种成就源于将研究和发明成果全部转化为新产品,并最终全部应用于新产业中。而这需要将工艺技术与敏锐的洞察力紧密结合。正如史蒂夫·乔布斯所说:“很多时候,人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直到把某些东西放到他们的眼前”,乔布斯被视为苹果公司的精神领袖和近代爱迪生。果真如此的话,企业不仅需要发明新产品,还需要创建商业基础设施增加独有发明创造的吸引力。
誉满天下的新泽西州门洛帕克奇才爱迪生和在加利福尼亚州门洛帕克附近成长起来的苹果公司总裁乔布斯相隔近一个世纪,却给了我们如此相同的启示。
19 世纪 60
年代发明股票行情自动收录器后,爱迪生在随后的十年将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实验室,发现利用电能改善生活质量的方法。他伟大的构想最终在 19
世纪 80 年代转化为白炽灯。不过那时候,美国人还在使用烧鲸油和煤油的蜡烛,他们不知道自己所需的电灯。
爱迪生发明电灯后,并没有得到大家的喜爱。因为价格昂贵,设备成本就需要约一美元。除非人们在家自行发电,否则无法使用,因此灯泡的使用受到限制。不为人知的是,爱迪生随后建造了首个发电站和发电系统。在
1882 年,位于曼哈顿下城的珍珠街发电站联网运行,拥有 59
家用户——多数是企业和工厂。实际上,他建立了为电灯和人们使用的其他电器设备提供电能的公用事业企业。
商业的逻辑就是循环往复。为使人们成为用电客户,爱迪生不得不赠送使用新能源的照明设备,产生了巨大反响。1892
年,其公司与另一家公司合并,成立了通用电气,随后开始推动多种使用电力的产品发展——这些产品前所未有,人们也从未对其有所奢求,而这些产品却变为了标准和必需品。它们包括电影摄像机和投影仪、电风扇、电烤箱和电灶、空调和冰箱以及电视。
继爱迪生魔幻般的发明一个多世纪后,乔布斯在苹果公司创造了相似的业绩。他改变了爱迪生曾经帮助打造的电子市场。

苹果 CEO
史蒂夫·乔布斯在洛杉矶举行的 2004 世界开发者大会上发表主题演讲。乔布斯宣布在 2005 年发布 OSX
Tiger 和新型平板显示器,包括为个人电脑设计的第一代 30 英寸模型。(贾斯汀·沙利文/盖蒂图片社)
乔布斯在职业生涯早期是个杰出的发明家和市场商人——但其产品并未像爱迪生的产品一样成为规范和标准。苹果电脑保持着绝对的利基市场,而截至
2001 年,苹果在巨大的个人电脑市场中仅占 3% 的份额。
乔布斯的重大进展始于 iPod 和建立商业基础设施,这也是其分内之事。
人们随身听音乐已经有数年——如使用晶体管收音机和 Walkman。而苹果将 iPod
打造成为一种炫酷、微型、轻盈、便携式且以数字形式存储音乐的设备。正如第一代电灯泡,iPod
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发展为的公司业务。为什么呢?因为人们不能轻易地合法购买和管理可在 iPod 上运行的数字音乐拷贝。
所以在 2003 年,苹果公司推出了 iTunes
商店。乔布斯在那时表示:“我们可以与所有主要的唱片公司洽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交易,合法的选择不会产生巨大的价值”。人们在最初可以在商店中选择
200,000 首歌。由于这些歌曲只能在苹果的操作系统上播放,iTunes
商店创造并强加了一个良性循环——就像爱迪生的发电站一样。购买 iPod 的人越多,想要或需要使用iTunes 的人就越多。在
iTunes 商店新建账户的人越多,就有更多的人需要 iPod 和其他苹果设备播放音乐。
对爱迪生而言,电力是催生一系列发明创造的动力。对乔布斯而言,内容和沟通才是动力。如同通用电气发展成一家将各种机械产品转变为电子产品的企业,苹果公司将各种模拟产品转变为数字产品。在乔布斯的领导下,苹果公司不断推出新设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已经建立的
iTunes 商店和商业基础设施,例如 2007 年推出的 iPhone,2010 年推出的
iPad。由于这些产品支持更多的功能,iTunes 商店增加了强化用户忠诚度的新产品:电影和电视节目、书籍以及多种应用。
应该注意的是,代价昂贵的发明每次都会遭到巨大的质疑,一定程度上因为许多人认为他们现在生产的产品还不错。在翻盖手机和黑莓效能不错的情况下,为什么人们愿意为一款
iPhone 豪掷 500 美金?1881 年,在那个煤油灯提供光明的时代,谁愿意花 1 美元(相当于现在的 23
美元)购买一只电灯泡?
两个不同的实例,得出了一个相同的答案: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