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谈】当代艺术作品不再关注贫民生活?

中国日报网

卡拉瓦乔(Caravaggio)、勃鲁盖尔(Bruegel)、梵高(Van Gogh)都曾抛下富人提供的经济资助,以贫民为主题创作出一幅幅杰作。如今,为什么没有更多的艺术家继承他们的衣钵了呢?

达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和他的作品《为了上帝的爱》(For the Love of God)——一个镶满8601颗钻石,重达1106.18克拉的人类头骨模型(图片来源:Ho/路透社)

长期以来,艺术的作用就是取悦富人。从古时为国王制作金杯的工匠到如今兜售作品给权贵的艺术家,艺术一直是一种奢侈品,是金钱的仆从。然而,它也不乏人文关怀。在这个消费主义至上的年代,关注艺术家们如何在作品中描摹贫民生活意义非凡。

卡拉瓦乔反映17世纪罗马底层民众真实生活的作品令人难以忘怀。《洛雷托圣母》(The Madonna of Loreto)中刻画了两个赤着脚、衣衫褴褛的朝圣者。而赤脚这一贫民特征后来一再出现在卡拉瓦乔的画作中,同时也被其他巴洛克艺术家们所采用。就连谄媚奉承富人阶级的画家安东尼·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的画作《牧羊人的崇拜》(Adoration of the Shepherds)中也能看见赤脚的穷人。

巴洛克艺术中呈现的这一赤脚元素,为我们了解前现代欧洲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巨大差异提供了依据。这些画作真实再现了卡拉瓦乔所在的罗马时代,穷人没有鞋穿这样一个严酷而又显而易见的事实。只有依靠这些画卷,我们才能知道当时社会的整体情况。当然,在很多地方,现在依然有许多人赤着脚。这也说明卡拉瓦乔笔下的贫穷主题并没有过时,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到今天他的作品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不过,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艺术家们拿起画笔去描绘他们所处时代的贫与富?他们是革命分子吗?巴洛克艺术鼎盛的17世纪20年代,意大利那不勒斯地区曾发生过多起大规模民众抗议事件。当时贫苦百姓的生活现状从荷西・德・里贝拉(José de Ribera)悲天悯人的写实主义画作中就可见一斑。那他是否是那个时代社会秩序的强烈抨击者呢?

当时艺术家们创作的题材大多以宗教为主,着眼点集中在基督教教义本身。基督教教义赞美贫穷,但其教堂却富丽堂皇。委拉斯开兹(Velázquez)笔下的塞维利亚卖水人展现的就是基督徒谦卑和耐心的美德。

然而,画家们的全部收入都来自于权贵阶级。在这种情况下,画家们依然在他们的画作中保留了大量贫民生活细节,这真是不可思议。

赤脚褴褛的贫民稳稳占据巴洛克艺术的一角。老彼得·布吕赫尔(Pieter Bruegel the Elder)的画作《收割者》(The Harvesterss)描绘了农民们在阳光下的金色麦田里享用午餐。这或许是一幅浪漫的田园风景画,却也告诉我们,即便不是地主或是淑女,也一样能够享受阳光,不收取任何费用。

《吃马铃薯的人》(The Potato Eaters )(1885),文森特·威廉·梵高( Vincent Van Gogh) (图片来源:Yves Forestier/Corbis Sygma)

三百余年之后,文森特·威廉·梵高再次将贫民作为艺术创作的主题。身为牧师的儿子,梵高备受宗教使命与艺术感召的煎熬。在他所有描绘贫民生活的作品中,最成功的是《吃马铃薯的人》。这一作品大胆地将底层百姓的现实生活用艺术形式加以真实体现。

梵高十分欣赏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以及一些英国艺术家笔下有关济贫院和维多利亚时代社会阴暗面的描绘,其中包括狄更斯的朋友路克·菲尔德兹(Luke Fildes)以19世纪70年代伦敦流浪汉为主题的作品《临时收容所的申请者们》(Applicants to a Casual Ward)。菲尔德兹另一幅画作《无家可归与饥肠辘辘》(Houseless and Hungry)同样赤裸裸地呈现了当时英国社会贫苦大众的生活景象。如今,欢度圣诞节的人们不应该忘记这样一幅作品。

梵高及其同时代的艺术家们仍然受到模糊不清的基督教教义影响。艺术家们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和细致入微的观察把他们拉回卡拉瓦乔时代的贫穷现实,但世界万物瞬息万变。随着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穷人不再是任劳任怨的被动者。

《第四阶级》(The Fourth Estate)(约1901),佩里扎·达·沃勒裴多(Guiseppe Pellizza da Volpedo)(图片来源:Luca Carr/Electa/Mondadori Portfolio/盖蒂图片社)

在佩里扎·达·沃勒裴多的作品《第四阶级》中,贫苦的农民们迎面走来,大步登上历史舞台。当时正值20世纪初,作品的创作年代大概是在1901年。劳工前进的脚步势不可挡。

如今,我们身处21世纪。属于劳工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往。当代艺术家们又是如何描绘贫穷的呢?鉴于财富在当今艺术世界横行无阻,这是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这是一个属于钻石头骨的时代。与卡拉瓦乔及梵高悲天悯人的作品相比,当代艺术确是以富有收藏家们的喜好品味为创作依据。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路克·菲尔德兹在哪里?当今艺术作品中不公正的经济倾向促使我们不得不看向画廊外的世界。英国涂鸦大师班克西(Banksy)的作品《伦敦女佣》(Maid in London)无疑体现了当今社会的不平等。也许在遥远的将来,所有人都已经淡忘赫斯特的钻石头骨时,这幅作品依然具有生命力,就像我们如今已经不记得维多利亚时代资本家们单调乏味的肖像画,却依然会挤在人群中等待一睹梵高的那幅《吃马铃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