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谈】克拉拉・鲍:当之无愧的“它女郎”

中国日报网

19世纪20年代有一位女星一跃成为好莱坞的大众偶像。她在荧幕上树立的女性形象至今依然鲜活亮丽。尼古拉斯·巴伯(Nicholas Barber)为您报道。

什么是It Girl?根据Mac笔记本上安装的词典解释,It Girl的定义是:以社会名流的生活方式而名声大噪的年轻女性,即物质女孩。英国90年代的交际花塔拉·帕尔默汤姆金森(Tara Palmer-Tomkinson)和玛拉·贝克威思(Tamara Beckwith)也正是因为拥有挥霍不尽的财富和参加不完的派对而被贴上了”It Girl“(物质女孩)的标签。不过,最初的It Girl指的是无声电影时代最为成功的影星之一——克拉拉・鲍(Clara Bow)。在克拉拉・鲍赢得“It girl”(它女郎)称号的那个年代,It girl 的内涵与现在并不一致。

鲍出生于1905年,她有一个整日酗酒的父亲和一个精神衰弱又有暴力倾向的母亲。三人住在纽约市布鲁克林区一处廉价公寓里。撰写鲍个人传记的大卫・斯特恩(David Stenn)称布鲁克林为“当时众所周知的贫民窟”。鲍16岁的时候寄送了她的照片参加杂志举办的”名誉与财富“(fame and fortune)比赛,一举摘得桂冠。很快她就开始接片,不久加入好莱坞,最终成为一名巨星。仅1925年一年,鲍就出演了15部电影。《摩登女郎:危险时代中的六女子》(Flappers: Six Women of a Dangerous Generation)作者朱迪丝・马克雷尔(Judith Mackrell)认为鲍的成名过程是她成为20世纪20年代象征的其中一个元素。“如果放在其他任何一个时代,”马可雷尔说,“她的命运不是流落街头就是在工场里碌碌一生。但是,庞大的电影产业给了她选择新生活的机会。”

20世纪20年代末期,克拉拉・鲍出演《它》(it)等无声电影,因其真实自然的表演风格而红极一时(图片来源:Corbis)

克拉拉・鲍塑造的荧幕形象时尚前卫。她的大眼睛、娃娃脸让所有美国人为之倾倒,不过他们更爱她无忧无虑、自信自立、充满活力的性格。鲍的魅力在于恰到好处,既无引人犯罪的性感也不故作冷傲高贵。一头短发搭配一条短裙,青春动感的鲍大步向前,抓住了所有人的心,也抓住了自己的愿望。她就是摩登女性的化身。

作为时代符号的鲍

“我不喜欢用‘符号’这个词”马可雷尔说:”不过要想概括20世纪20年代女性的形象特征,考虑到形象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克拉拉・鲍就是这个关键人物。她象征着摩登女郎......每周有无数的女性上电影院看她的电影,她是那个时代的偶像。在那之前,偶像们遥不可及,但是电影让万千女性得到了解放。“

在工薪阶级的美国人看来,鲍就是他们。斯特恩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扮演的角色”最为真实自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相比当时同时代其他影星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荧幕形象,鲍始终以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小傻瓜形象示人:一个就住在你身边的邻家女孩。马可雷尔说“摄像机前的她活力四射。角色表演起来入戏真实,让人不禁沉醉其中。或许人们迷上的只是脑中的幻想,但是她的表演非常具有感染力。”

而这个幻想至今仍未褪色。英国BBC4台2012年克拉拉・鲍系列纪录片的制片人伊莱恩・谢菲尔德(Elaine Shepherd)表示鲍在今天依然具有吸引力。“我们邀请了一组学生观看她主演的一部电影。学生们都很喜欢她,认为她的形象既未过时也不奇怪。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乃至穿衣风格、发型样式和今天的人们别无二致。”

正是谢菲尔德给学生们放映的这部电影给鲍带来了一个昵称:它(It)。影片由美国作家伊里诺・格林(Elinor Glyn)的一篇杂志文章改编而成,上映于1927年,充满了浪漫的喜剧色彩。它讲述的是一个大胆机智的商店店员智斗有钱老板的故事。如何看待“It”的神秘特质都无伤大雅,不过影片中三次谈及它的定义。第一次,男主角的好友认为“IT”特质所有者必定天真无知,同时散发着无法抗拒的“性感魅力”。第二次,原作作者格林在文中直接给出定义: “充满自信,我行我素——身上有一种让人无法拒绝的热情。”两种观点合二为一,鲍所表现的“It”特质并非那么不堪。这也难怪影片大卖后,无数粉丝写信给鲍,许多信纸上只有“它小姐,加利福尼亚”或是“它女郎”的字样。他们找到了接近鲍的方式。

鲍成为了摩登女郎时代的象征。但是受经济大萧条影响,她的演艺事业开始走下坡路,1930年主演的电影《忠于海军》(True to the Navy)也再难延续此前的辉煌(图片来源:Corbis)

克拉拉・鲍还出演了包括《翼》(Wings)在内的多部著名电影。以一战空战为题材的《Wings》还获得了第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然而,鲍的好莱坞生涯却即将落下帷幕。

未知神秘的吸引力

普通美国民众如此钟爱她的一个原因在于她不像其他明星那样故作高贵。鲍曾大方地告诉记者自己贫穷的过去,公开自己嗜赌的爱好和交往过的男友。这种活在当下的直白,帮助她成为欣欣向荣20年代的时代偶像,也让她成为经济萧条30年代的众矢之的。她被当时的报纸抨击为放荡娱乐业的代表。有声电影出现后,鲍的处境更为尴尬。据说她的布鲁克林口音让人难以忍受(比尔・布莱森(Bill Bryson)的新书《一个夏天:美国1927》(One Summer: America 1927)曾反复提及)。鲍最终选择了离开好莱坞。

“摄影棚逼着她拼命工作,”谢菲尔德说,“她依靠大量药物维持每天的作息时间。公司经理人们使劲利用她,八卦杂志随意侮辱她。一个正值20多岁的女人仅凭一己之力来面对这一切。她只是自己觉得太累了,而不是被好莱坞踢出去的。有声电影出现后,她接了不少片约,赚了很多片酬。假如她能够在早期获得更多的支持,她的电影生涯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也有人说随着有声电影时代的到来,鲍的布鲁克林口音降低了她的魅力——1932年,与吉尔伯特·罗兰(Gilbert Roland)搭档出演的《她是野蛮人》(Call Her Savage)成为了她的息影之作。(图片来源:Corbis)

鲍退休后与同为演员的丈夫雷克斯・贝尔(Rex Bell)一起生活在内华达的一个牧牛农场。患有精神疾病的她一直与病魔斗争直到60岁去世。1933年,只有28岁的她出演了最后一部电影《投环套物》(Hoop-La)。在欧洲宣传该影片期间,她这样告诉记者“我希望被大家看作是一位严肃的演员,而不是它女郎。”

那并没有发生。可悲的是,鲍留下的荧幕形象主要就是"它女郎",而且现在还被错用指代那些挖空心思登上杂志封面,为出名而出名的社交名媛。然而,这些名流与20世纪20年代的它女郎没有任何联系。伊里诺・格林笔下的“它”温暖人心,活力无穷,极富人格魅力。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鲍是当之无愧的它女郎。没有人能再像她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