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谈】肖邦死亡之谜

中国日报网

波兰作曲家弗雷德里克·肖邦(Frederic Chopin)死于1849年,死因似乎是艺术圈里的经典“浪漫主义疾病”——肺结核。然而,对于这一诊断,疑声四起。2014年早些时候进行的科学检查,一开始似乎证实了关于肺结核的猜测,但最终却依然让这一谜团悬而未解。

2014年4月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波兰首都华沙(Warsaw)的一座教堂里举行了一场秘密仪式:一个嵌在教堂立柱里的水晶罐被移出。法医科学家塔德乌什·多博思(Tadeuse Dobosz)在接受美联社(Associated Press)采访时称:“那个夜晚庄严而又崇高。”

水晶罐里装的是用酒精(最有可能是法国白兰地)保存的一颗心脏。它的主人是最伟大、最负盛名的作曲家兼钢琴家弗雷德里克·肖邦,他被誉为“波兰之子”。基因和法医科学家怀着庄严的心情对这颗心脏进行了检查,试图核实其是否保存完好,并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这个被波兰人公认为国家象征的伟人究竟死于何病?

肖邦1849年10月17日死于巴黎旺多姆广场(Place Vendome)的公寓内,年仅39岁。法国最权威的肺结核专家让·帕里萨尔(Jean Cruveilhier)在肖邦死前几个月就诊断出他患有肺结核,然后不出意料地在死亡证明上注明其死于该病。

然而随后,疑云四起。让·帕里萨尔移出肖邦的心脏并进行了尸检。鉴于他的笔记已经丢失,我们无法准确知道他写了些什么。但有报告显示,他意指造成肖邦死亡的疾病并非肺结核,而是一种“史无前例的疾病”。

会是什么病?

一些新的理论研究相继出现。一份医学报告显示,肖邦死于1849年发现的囊胞性纤维症(cystic fibrosis)。另一种说法是肖邦患有一种遗传肺气肿,即抗胰蛋白酶缺乏症(Alpha-1-antitrypsin deficiency)。

到了2014年9月,辩论似乎接近尾声。几个月前,法医和基因科学家齐聚华沙圣十字教堂(Holy Cross Church),对肖邦的心脏进行了一项前所未有的检查,并在记者招待会上揭示了检查结论。他们在报告中称,肖邦的心脏保存完好,仍有“肺结核结节”。此外,心脏“变大了许多,说明有呼吸问题,这与肺病有关”。

华沙圣十字大教堂,肖邦的心脏就位于教堂左侧

终究,看上去像是肺结核,这便是最终结果。

然而,科学家们仅通过肉眼观察进行检测,并未将组织样品送去研究。装有肖邦心脏的水晶罐从未被打开过,也从未离开过教堂。

透过水晶罐对其中的心脏进行肉眼检查,足以确认肺结核就是罪魁祸首吗?伦敦盖伊和圣托马斯医院(Guy's and St Thomas Hospital)名誉病理学教授塞巴斯蒂安·卢卡斯(Sebastian Lucas)认为,恐怕不行。“如果肖邦患有肺结核,那他的心脏很有可能有心包炎,也就是心脏肿大。”他说,“肺结核心包炎有可能呈现结节状,也可能会是一种扩散过程。有结节听起来是确诊肺结核的不错依据,但其他疾病也可以造成这种症状,比如癌症、曲霉病等真菌感染。仅靠肉眼无法分辨。”

进行这项检查的科学家本想打开水晶罐检测,但遭到了难以平息的反对声。多博思教授9月称:“从肖邦一个姐妹的玄孙女开始,包括波兰肖邦研究所(Chopin Institute)所长和天主教华沙教区大主教卡齐米日·内奇(Kazimierz Nycz),每个人都在反对。”

要理解这种反对声,就需要考虑到肖邦对于波兰来说意味着什么。

肖邦20岁时便离开了华沙,一生没再回来。他在世时,波兰并不存在,1795年它被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直到123年后,才重组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肖邦在音乐中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于波兰人来说,肖邦的作品象征着波兰的民族主义。根据他的遗愿,肖邦的心脏在其葬入拉雪兹公墓(Pere Lachaise)前被取出,由他的姐妹通过俄国警卫兵私运入波兰。

多年以后的1939年9月,在德国的炸弹落入广播电台时,钢琴家瓦迪斯瓦夫·席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正在演奏肖邦的《夜曲》(Chopin nocturne),演奏被迫中断。后来,德国彻底毁灭华沙,进行大屠杀,席皮尔曼得以幸存。他于1945年重返华沙电台,并以同一首《夜曲》开场。这个故事被记入罗门·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的电影《钢琴家》(The Pianist),永久传颂。

对许多波兰人来说,肖邦把一生都贡献给了波兰,并为之奋斗。而触碰他的心脏,是亵渎神灵的行为。肖邦学会(Chopin Society)驻伦敦主席罗丝·乔姆利(Rose Cholmondeley)解释称:“这会有种大不敬的感觉。肖邦的心脏就像是个神圣的遗物,DNA检测会让人不悦。”

但乔姆利也表示,DNA检测之所以让人们不悦,还可能有另一个原因。“谁也无法肯定这就是肖邦的心脏。”她说。

据说,一个德国士兵在这座教堂及其立柱被炸毁前,曾将盛有心脏的水晶罐移出立柱。水晶罐辗转多人之手才最终回到教堂。外界认为,1944年夏天残忍镇压华沙起义的德军总指挥冯·丹姆·巴赫-采烈夫斯基(SS Gen Erich von dem Bach-Zelewsk)就曾保护过这颗心脏。

但乔姆利表示,谁也无法断定这孰真孰假。1945年10月,在华沙的废墟上,人们怀着爱国情操,庆祝肖邦的心脏重回教堂。而那颗心脏,有可能根本不是肖邦的。

1945年肖邦的心脏被重新运回华沙

然而,多博思教授不同意这个说法。他认为,4月份的那次检查足以消除这些疑虑。他在科学家记者招待会上说:“在我们看来,防腐剂的状况、外观,在巴黎进行心脏分离时所用的手术缝合线,水晶罐的类型,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个时代的东西。”

谈及肖邦,我们难免会提起“肺结核”。

肖邦是个极其浪漫的人,他的作品情感强烈,激动人心。德国音乐家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称其作品为“隐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他纤瘦苍白的外表,正符合人们对“浪漫主义”肺结核病人的固有印象。他的情人,法国小说家乔治·桑(George Sand)曾这样描述他:“肖邦无比优雅地咳嗽。”

诺桑比亚大学(Northumbria University)教授克拉克·劳尔(Clark Lawlor)曾出版过一本书,分析了文学作品中肺结核病人的形象。他表示,在20世纪上半叶,肺结核被推崇为艺术家死亡的方式。如果有哪种致命疾病曾被认为是迷人的,那非“肺结核”莫属。劳尔说:“这有点像‘海洛因时尚’(译者注:heroin chic,一种审美偏好,认为瘾君子的特征具有感官美,比如面容苍白、憔悴、眼睛空洞深陷等)。人们把肺结核看做是种浪漫的概念,是美人和天才患上的富有魅力的疾病。疾病怎么可能变成时尚和浪漫呢?但20世纪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时代。”

没有人能断定肖邦究竟死于何病,但华沙圣十字教堂依然是肖邦崇拜者的朝圣之地。他们深信,在教堂安息的“波兰之子”是所有波兰爱国人士的前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