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黄蓝亲子园教研部总监&慧心父母课堂总监王晶正在和中国日报网记者交谈。
中国日报网8月20日电(刘世东)近期,英国广播公司(BBC)《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纪录片的播出,使中西方教育优劣之争成了全民讨论的热门话题。在这一纪录片中,英国中学生和中国老师的“混搭”,引发了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但也产生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成果。事实上,不仅中小学教育,近几年愈发流行的、针对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也存在中西方的差异,这些差异多是由文化传统不同造成的。也正是受传统理念的影响,中国家长在早教中往往容易陷入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误区。中西方早教到底差异何在,中国家长应如何避免陷入误区,在早教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日报网特意邀请了两位分别来自中国本土早教机构和美国早教机构的专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读。
***中西方早教呈现方式不同
对于中西方早教差异的问题,红黄蓝亲子园教研部总监&慧心父母课堂总监王晶称,她不认同早教起源于西方的说法,她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早教的传统, 2500年前中国孔子文化就涉及到了早教内容, 中国的《 三字经》、《弟子规》等典籍也显示,我们中国自古就有“孩子培养从小做起”的这种意识。
不过,王晶同时指出,西方的早教模式也确实给中国传统的早期教育带来了冲击。这主要表现在:西方早教重视脑科学研究基础,而中国传统早教主要基于经验。因此,目前,中国的早教在吸收了西方先进的脑科学原理的同时,也采纳了中国一些优秀的传统教育理念,如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和中国教育工作者的先进经验。
王晶最后强调,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早教,首先都秉持着儿童早教十分重要这一理念,在早教过程中则都要坚持两点最基本的原则,即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和尊重儿童个性。
美国悦宝园北京早教中心教学总监蒋海燕也认为,中西方早教最基本的内容应该是一致的,都要符合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但中西方早教课程呈现的方式可能有些不同。
蒋海燕指出,以她的经验来看,中国本土早教机构的早教课,一般编排严密,环环相扣,通常都是老师做示范,孩子模仿,按照秩序感有板有眼的一点点推进。而西方的则是将孩子置于一种更轻松环境中, 将一些早教内容融入到具体游戏中。简而言之,中国更注重引导,而西方更倾向于让孩子自主去做。
***早教:教的是家长,育的是孩子
尽管中国目前的早教大多是基于西方先进的脑科学原理和教学方法,但受文化、传统等的影响,中国家长在早教中还是容易陷入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误区。
王晶称,中国许多家庭目前都有着“四二一综合症”(“一”指独生子女;“二”指独生子女的父母;“四”指独生子女父母的父母)。长辈们对孩子呵护备至,甚至是溺爱。具体表现为,不允许孩子主动去做某些事情。而根据早教理论,在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打开感官,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做某些事情,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和人格发展都十分重要。
王晶强调,中国家长应该明白一点,那就是早教其实教的不是孩子 ,教的是家长,而育的是孩子,早教应以培养孩子健康积极愉快的人格为核心。
关于中国家长比较看重的智力开发问题,王晶澄清道,早教不是为了灌输知识,而是为了促进孩子大脑结构性改变,在脑机制方面为将来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蒋海燕指出,中国家长在早教中容易陷入一些僵化的理念,因此中国家长应该认清早教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孩子学一些东西;还是让孩子快乐地去玩,而家长则是陪伴孩子逐渐走向独立。
美国悦宝园北京早教中心教学总监蒋海燕正在为大家讲解早教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家长在早教中:观察者和陪伴者
那么家长在早教中具体该扮演何种角色呢?王晶称,家长在早教中首先要有 “两颗心”,并努力成为“三者”
“两颗心”指爱心和耐心。家长具备爱心不难,但爱要有方法,既要尊重孩子,也要管教孩子,给孩子制定相应规则。
耐心则是家长要管理自己的情绪,要注意与孩子交流的方式,因为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性格、人格乃至婚姻家庭。家长在教养孩子时,不要急躁,要摒弃“我要管你,你要听我的”这种想法,要让孩子成为合作者。
“三者”则是指陪伴者、观察者、支持者。王晶称,陪伴不是指单纯陪在一旁,父母要成为敏感的陪伴者,与孩子互动,参与到孩子的玩耍过程中。父母还要成为细心的观察者,观察孩子需要什么。关于支持者,王晶强调,支持不等于帮助,家长应该像“搭梯子”那样一点点的给孩子帮助,让孩子由易到难完成某些事情。
蒋海燕也十分强调家长的陪伴者和观察者的角色。蒋海燕说,作为观察者,家长需要观察孩子的表现和需求;作为陪伴者,父母需要成为孩子的玩伴,跟孩子一起成长,尤其是爸爸需要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有质量的玩耍”。蒋海燕同时表示,家长还要成为保护者和学习者。保护者很好理解,即呵护孩子的健康成长。但父母可能通常不会意识到一点,即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自我学习的过程 ,家长应多读早教书籍,多听专家讲座,并且跟同龄家长多交流。
***要尽早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性教育是早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在中国,性仍然是一个相对敏感的话题,儿童性教育相对落后,更别提早期性教育了。蒋海燕说,事实上,孩子在1岁时就有性别意识,在2至3岁时便能完全意识到男女生不太一样了。
那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呢?蒋海燕说,从早教角度讲,在进行性教育时,首先要让孩子正确认识男生女生在生理上有什么不同,西方一般是通过性健康方面的绘本阅读让孩子知道这一点。目前,中国也开始引进了一些相关书籍,比如 《小威向前冲 》《乳房的故事》和《萨琪性别启蒙桥梁书》等。其次,让孩子通过了解男女生身体构造的不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最后但也是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有保护自己隐私的意识。家长要告诉孩子,小裤衩小背心下面的身体,不可以让别人看,如果有人试图看,或者让自己不舒服了,要告诉父母或者幼儿园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