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珠算协会创始人、数学教育家、音乐家陈梓北教授。(陈文明 供图)
中国日报网7月13日电 时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各地涌现的诸多抗战回忆故事多与浴血抗敌有关,其实,全民族统一抗日还有一个重要战场——精神阵地。戏剧、文学、诗歌、报道、绘画、歌曲、民谣……如今尚有大量抗战文艺作品散落民间有待整理挖掘。陈文明先生就做了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他整理了父亲陈梓北教授生前的音乐遗稿,一共27首抗战歌曲。陈梓北教授是中国珠算协会创始人,是数学教育家,亦是造诣很高的音乐家。从歌词和旋律中,我们似乎看到了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也看到一个民族不屈的灵魂。因此,陈文明先生析文纪念抗日战争中为祖国奋起抗战的英雄讴歌历史继承中华民族之精神:
这里记录的是70年前,一个爱国青年的故事,也是一段不容忘记的历史,更是抗日战争中中国文人抗战的群英谱。而为英雄谱曲的人他叫陈梓北(1905-2001),原名陈志潼,山东黄县人。193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在开封一师等校任教5年。1935年到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留学,攻读教育科研究生,1937年“七七事变”后愤然回国。参加抗日救亡工作,以教育教员的身份宣传抗战,曾编写抗战周刊、战教周刊等。1942年暑期因积极宣传抗战,参加学生运动被国民党伏牛山工作团(特务组织)逮捕入狱。1940年8月到河南大学教育系任教授直至逝世。他是中国珠算协会的创始人,曾担任中国珠算协副会长、《珠算》杂志顾问等职。著有《丹麦教育》、《基本珠算讲解教程》、《珠算速成简明教程》等书。
看起来他是一位数学教育家,但是,他在音乐方面也很有造诣。抗战时期,他在潭头七七中学(1939年,河南大学迁驻谭头时创立的中学)担任过音乐教师,教唱歌,也教作曲的方法;基于对音乐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深刻感悟,他还精心研究作曲工具,经过987次实验,终于在1940年发明了“987型陈氏乐尺”。 “陈氏乐尺”当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创,令人惋惜的是因抗战而未能正式投产。据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琚清林说:“陈氏乐尺是乐理的高度浓缩,精通乐理的老师用陈氏乐尺一周可将一年的乐理课教完。”
陈梓北一生创作了大量乐曲,如《抗战歌曲选》、《远征进行曲》、《纪念鲁迅歌》等,并为嵇文甫词谱曲创作了《河南大学校歌》和《七七中学校歌》。解放后,他还创作了200余首儿童歌曲。
谁能想到,这样一位与歌曲作品等身之人的学术专攻居然是教育统计学的专家。也许,数据是最美的音符,音律需要最科学的“运算”。正应了杨叔子(中国科学院院士)先生的那句哲言:科学人文,和而不同。 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几十年后他的儿子陈文明(硬笔淡彩画家)却又在尘封已久的父亲的遗作里发现了从未面世的27首抗战歌曲。陈梓北教授谱曲的抗战歌曲大约有100多首,在抗战时期已经发表有《抗战歌曲选》。而这27首是其儿子陈文明从自己的父亲遗稿中从新整理出来的,据了解后来未有过发表。但是,毫无疑问这些歌曲在抗战中对鼓舞我国人民斗志,激励全民族抗战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今天从新打开它,那是一幅抗日战争历史画卷,是中华民族经历的一场史无前例的空前浩劫,也是中华儿女不屈不挠英勇抗争的民族抗争史,一种永不泯灭的民族精神,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永远不可征服的民族魂。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的时候,陈文明先生将这27首歌曲奉献与世人,让那一个民族不屈的灵魂,永远回荡在未来世界和平的上空。告知世界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民族是不能用武力来征服的,它要从新屹立在世界的前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
抗日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尽70年了,但当我打开这尘封已久的《抗战歌曲》时,似乎每一个音符都是射向敌人的子弹,每一句歌词都是怒吼的炮弹,我们似乎听到了那隆隆的炮声和一个被侵略民族的呐喊。旋律中走出一个个民族英雄,他们用笔做刀枪,发出振聋发聩的吼声。我们更为惊叹的发现,这27首抗战歌曲的词作者竟然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文豪和大教育家和大将军和音乐家。老舍、郭沫若、刘百川、陈梓北、陈侠、光未然、冯玉祥、萧汉杰、等。关于陈梓北先生如何得到这些词我们已经无从考证。或许是报刊杂志发表过的,或许是他曾经与这些人有过交往。当陈梓北教授的儿子陈文明发现这些文稿时也难以抑制自己的感情,他记录下自己的感想,那是对父亲的追忆。他把自己的这篇日记题目名为《一口未打开的箱子》:
“父亲喜欢音乐。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记得,每当清晨起来,他总是一边叠着被子,一边哼着“小夜曲”。在同龄人中,我们弟兄不用说、最幸运的是老早就接触到了“DAO、LAI、MI、FA……..”。我还记得,家里在我上小学时就买了二胡和笛子,父亲领着我和哥哥一起演奏“满江红”和他编写的歌曲。平时工作之余,他最喜欢作曲,特别是每当有病时,就几乎成了他创作歌曲的最佳时机。
父亲是一位有血性的爱国教师,曾因抗日救国锒铛入狱。就在那个年代里,他挥笔创作了大量抗战歌曲,成为团结民众勇敢抗战的激励号角。他作曲的《家何在?》被不少学校作为音乐练习曲和欣赏曲,他1940年谱写的“四郊多垒,国仇难忘……”的《河大校歌》鼓舞着历届师生迎来今天的新时代。
父亲一生谦虚谨慎,乐观好学。前半生勤劳耕耘在教育事业上,退休后的三十余年里又继续在珠算研究上倾注毕生的精力。看着满抽屉“业余”创作的歌曲作品,面对老儿子——我不解地询问,父亲曾饶有风趣地回答说:“那是一口还未打开的箱子!”
是的,这口未打开的“箱子”,直到先父2001年离开人世,也未能启封。父辈生前说的这口“箱子”,一直困扰着我的思绪,多年来,常常睡下思起,不由想到父亲而深感内疚。特别是每逢“9·18”“7·7”这不寻常的日子,就更会拉近我和历史的距离、引起心中涌动的波澜。
我2005年退休之后,开始整理父亲的音乐作品,武汉的姐姐还专为我寄来了作曲软件。随着键盘点击,电脑屏幕上一个一个音符的跳跃,一首首激动人心的歌曲展现在我的面前。我一边打字,一边哼颂,父亲那热血沸腾、伏案作曲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可以想象贫困、亡国的旧知识分子激进者为了救国而义无返顾的抗战心情,并能够感受到全国同胞以至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不论男女、不分贫富、不论大人小孩、不分军人百姓,全力以赴、团结战斗的英勇气概。由此,使我对抗战历史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对父辈的一份理解。
这是一口尘封了超过半个世纪的“箱子”、一口完全不寻常的“箱子”,是一口团结战斗、解读历史的子弹箱、工具箱,又是一口歌颂文明、积极向上、反对野蛮、反对侵略的华夏文化艺术宝箱。
一滴水珠照样可以折射太阳的五彩光辉。普通人的普通作品可以弥补代表作品的覆盖不全,以它丰富、鲜活的群众性,填补历史章页的原貌。借此机会,将父亲有关抗战的27首原创作品首次整理发表,以告慰抗日战争的全国参战军民,弘扬历史的真实。”
新发现的27首抗战歌曲中陈侠(初等教育专家、刘百川的学生)作词的有3首,他的《抗战到底》和《杀敌歌》那是一个血性男儿的豪迈誓言:“我们绝不做亡国奴,为抗战我们绝不做妥协孽,绝不受敌人气,更不计危与安;更不避劳与怨。为了民族自由和平的那一天,我们抗战!抗战!”而他的杀敌歌,更是铿锵有力,字字如刀枪,激励战士杀敌永向前。“兄弟们,向前走,枪在肩,刀在手,杀敌救国正是好时候!”试想在那硝烟弥漫的岁月里,多少青年唱着杀敌歌,走向战场,为了祖国的独立,血洒战场。
陈侠作词的《儿童歌曲》“中国儿童体力强,刻苦耐劳又健康。锻炼身体不间断,杀敌救国有力量。中国的小小主人翁,国耻家仇记心上,将来做个好军人,报仇雪耻在战场。”从歌词里我们看到全民族抗战中儿童都被唤起的真实历史、孩子们是怎样唱着这些儿歌,强身健体。似乎看到了《鸡毛信》中的海娃带领儿童团员站岗放哨;似乎看到了“小兵张嘎”怎样的与敌人周旋;还有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铁蹄下抗争 战火中成长;还有那上海的“孩子剧团”站立街头在敌机轰鸣下宣传抗日,一个个鲜活的抗日小英雄记载在我们的抗日英雄谱上。
在新发现的27首抗战歌曲中,其中3首是冯玉祥将军作词。不仅反映了一代将军的爱国情怀,更体现了军民一体全民抗战的坚强决心,从歌词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一代将军怎样的律己,怎样号召他的将士们为祖国而战。冯玉祥将军的《献身》诗句:“献身给国家,不怕刀砍和枪杀。情愿粉身与碎骨,民族生存,我方生存。我身虽死,换的民族永存。国家自由,我方自由。我身虽死,换的国家自由”。这是一个将军的爱国呐喊,他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为了民族的生存他情愿献身沙场,誓与民族共存亡。
在他的《谈谈干干》中,体现了这位将军的平民情结。“不轰轰,不烈烈,在朝如再野。本民生活把持紧,要与大众无分别,淡淡淡淡,如水之淡”。
在他的《革命》一词中更体现了一位将军要变革社会,向往平等与自由的心声。“革命党要努力,不真的要革去,不平的要革去,不合理的要革去,脚踏实地干,方算有主义”。
冯玉祥将军一生写下1400多首诗,还有他的《抗战诗歌》集。但是,网上搜索我们还没有发现这三首词,陈梓北先生当年在哪里引用的冯玉祥将军的词,我们不得而知,希望冯玉祥将军的诗词研究专家,能找到并收录到冯玉祥将军的诗词集里面去。
新发现的27首抗战歌曲中,由老舍作词的只有一首,名为《家何在》,“家何在?前途茫茫,家何在?到处流浪!是可恶的日本,使我们家破人亡!家何在?到处流浪!有血性的一起来,打回家乡!”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争的硝烟弥漫整个中国大地,尸横遍地,哀嚎遍野,房屋被炸毁,家园不再美。时年38岁的老舍发出了《家何在?》的呐喊,他不能坐视不管,祖国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11月15日济南沦陷的前夕,当时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的老舍告别妻子儿女离开了济南,挤上南去的最后一趟火车,只身前往武汉参加抗战。冯玉祥将军曾经作打油诗一首这样形容老舍先生参加抗战的热忱:
老舍先生到武汉,提只提箱赴国难;
妻子儿女全不顾,蹈汤赴火为抗战!
老舍先生不顾家,提个小箱子撵中华;
满腔热血有如此,全民团结笔生花!
老舍到达武汉后,结识了各地来的作家、各党派的领导人士以及许多社会名流,大家在一起共同商讨抗日救国的大业。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在武汉汉口商会大礼堂隆重举行,500多名文学艺术家参加了大会,邵力子、周恩来、郭沫若、冯玉祥等都发表了讲话。经投票选举,老舍与郭沫若、茅盾、丁玲、邵力子、冯玉祥、陈铭枢、巴金、张道藩、许地山等45人当选为理事。一个中国文人联合抗日的群体激励着全体国民,为家园而战!为生存而战!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抗战!抗战!
老舍一代文豪,在国家危难时,以笔做刀枪,遗责了日本侵略军的法西斯暴行,歌颂了抗日军民誓死捍卫祖国浴血战斗的英勇气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抗战的八年间,老舍还先后到万县、成都、青城山、灌县、昆明等地了解各地抗日宣传工作和“文协”活动情况,并发表演讲。抗战胜利后,老舍写了长篇回忆文章《八方风雨》,记录了他的八年抗战生活。老舍为抗战文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作品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忱,成为了鼓舞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有力武器。
在新发现的27首抗战歌曲中,刘百川(平民教育家)作词的最多,一共7首。陈梓北先生为刘百川先生的词谱的抗战歌曲多。兴许是抗战时期两人见过面,二人年龄相仿,二人都关注儿童教育,二人都曾经做过老师,二人曾在1940年共同篇写了《实习指导》。我们在《刘百川先生年表》里证实了陈梓北先生与刘百川先生的合作。(1940年9月,他和陈梓北、王珵英合著的《实习指导》也由四川省政府出版,该书系国民教育辅导丛刊、国民教育师资短期训练版教材之13,四川省教育厅主编。共9章)。而在作词的风格上两位教育家也有共同的风格,更重要的是两位年轻人的爱国之心,在血与火的硝烟中碰撞出了炙热的激情,激励着他们成为全民族抗战的积极宣传者,用自己的赤子之心投入到保卫祖国反对侵略的世界反法西斯的战争中。正是有了全民族的上下一心,地不分南北,人不分妇幼,我们才最终赢得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
歌词里我们看到爱国青年的痛苦,战争来临,离乡背井,颠沛流离,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吃穿住行都成了问题。民族陷入空前的危机,刘百川先生直笔那痛苦发出凄惨的哀叹!《有苦对谁诉》“亡国奴,真痛苦!没衣穿,没屋住。没路走,没饭来饱肚。做了亡国奴,有苦对谁诉”!,
但是,痛苦之后的反思是抗争,他向全国父老乡亲发出号召!这就是一个个冲锋的号角,激励全民族奋起抗争!
《大家省钱打日本》
你也省,我也省,大家的生活要节省!
穿也省,吃也省,省点衣食送军人。
富也省,穷也省,大家省钱打日本!
每天能省一分钱,一年便省三百六十分,
每天能省一分钱,全国便省四万元整,
只要大家能省钱,便可打到小日本!
《什么事情最重要》
什么事情最重要,打到日本最终要,小日本不打倒,中国不得了。
什么事情最重要,打倒汉奸最重要,丑汉奸不打倒,中国不会好。
什么事情最重要,捐钱救国最重要,福捐多穷捐少,一起拿钱买枪炮。
什么事情最重要,当兵打仗最重要,能打仗本事高,打倒日本聒聒叫。
《救国的事情大家干》
救国的事情谁来干?救国的事情男人干,当兵修路挖战壕,还运粮饷和子弹。
救国的事情谁来干?救国的事情女人干,看护宣传和慰劳,还可洗衣和做饭。
救国的事情谁来干?救国的事情孩子干,宣传募捐和救护,还可做个小侦探。
救国的事情谁来干?救国的事情大家干,出任出钱又出力,不肯救国是汉奸。
《一起拼命向前杀》
一条心,一口气,一起拼命向前杀!砍掉鬼子的脑瓜,杀尽鬼子的爪牙
咱兄弟不怕死,怕死的对不起祖宗,咱兄弟不怕死,怕死的对不起国家。杀!杀!杀!
《月儿光光做军装》
月儿光光,照在东方,家家姑娘做军装,大姐做了送哥哥,二姐做了送情郎,只有三姐没人送,自己穿了打东洋。
《小板凳》
小板凳,你莫歪,让我爸爸坐下来,我送爸爸一把刀,要求请爸爸学兵操,我送爸爸一杆枪,要请爸爸打东洋!
这七首歌曲,字里行间透出的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历史史诗,男女老幼在抗战中无一置身事外,那是大家的事,要大家干,真是一幅全民族抗战的真实画卷,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平民教育家的平民语言,激励老百姓的爱国激情。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空前的浩劫,同时也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大觉醒,大团结,大奋起,大抗争。江山不幸诗家幸。正是如杜甫所处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那样的时代。家仇国恨,同仇敌忾,怎能不诉诸笔墨,讴歌吟唱?长歌可以当哭,这时候,爱国志士你作词我作曲共赴国难自然成为知识分子团结抗战的最好的形式。
在新发现的27首看展歌曲中,有一首是著名诗人光未然的作词。几乎现代人没有人不知道光未然,因为他的《黄河颂》录入了中学语文教材。几乎中国人没有人不会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因为在那个战斗的年代,这首歌以其战斗性与抒情性、鼓动性与形象性完美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品格与灵魂。它气魄宏伟、震撼人心。“保卫家乡!保卫黄河”,这有如决战前夕,指挥员向战士发出的紧急动员令,声声皆是雷,字字都为电。扣动读者的心弦。它刻画的黄河巨人的形象,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和不可战胜的力量。但是,70年后在陈梓北作曲的遗稿中,我们发现了光未然先生另一篇词作品,《为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奋斗》。(为纪念抗日战争周年纪念)看副标题发表时间应该是1938年7月。在这首词里却体现的是在苦难当头的中国,在国破家亡的中国,中国人依然不忘中国梦。这首词的题目应该是源自1937年8月毛泽东在为中央起草的《为动员一切力量为抗日战争胜利而斗争》的宣传提纲中提出的“为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奋斗”。这就是一个民族不屈的灵魂,词中急切的用了三个“快”,表现中华民族要获得独立、自由、幸福、的急切心情。中华民族要获得独立、自由、幸福、要靠我们自己,没有独立,不赶走侵略者,我们的自由、幸福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只有全民族要团结奋斗我们的中国梦才能实现。
快动手!快动手!快动手!
我们要为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奋斗!
民族的耻辱,凭谁来扫除?
民族的自由,凭谁来保护?
民族的痛苦,凭谁来解放?
同胞们同胞们快起来奋斗!
打倒日寇,争取我们的独立!
拥护政府,争取我们的自由!
努力建国,争取我们的幸福!
快动手!快动手!快动手!
莫等候!莫等候!莫等候!
别怕它荆棘满途,
用自己的血,打开自己的路,
四万万五千万同胞,我们共同奋斗!
全世界被压迫的朋友,我们一同携手,
结成钢铁的阵线!擂动抗战的战鼓!
看!敌人正在面前发抖了!
朋友们!赶上前去!
扑灭它!扑灭它!扑灭它!
为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奋斗!
回首往事,展望未来。今天,面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世界文明进步,重新阅读这首尘封大半个世纪的纪念歌曲时,更加感到历史原貌的珍贵和纪念的意义。我们的梦还在继续,习近平同志为我们提出的“中国梦”,怎能不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前赴后继的继续呢。民族魂不灭,“中国梦”一定可以实现。我们用鲜血赢得独立,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实现我们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河南大学》校歌是一首至今还在传唱的校歌,作词:嵇文甫,作曲:陈梓北。校歌的曲调,如今已深深印在每位河大校友心中。不用发出几个音符,大家就能够听出是校歌的音乐。2015年6月18日河南大学进行了纪念抗日战争70周年纪念活动(歌咏比赛)《河大校歌》是作为参赛必选歌曲,旋律庄重,歌声悠扬,响彻云霄。
这首校歌创作于1940年抗战时期,关于这首歌的诞生,还有一段小故事。
词作者嵇文甫先生是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哲学家,时任文学院院长。嵇文甫先生曾是北京大学高材生,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河南省副省长,是郑州大学的首任校长。他还创作了《献给祖国》、《走出象牙之塔》、《抗战到底》等激情奔放的歌曲。此人早年参加革命,思想激进。他接受写校歌的任务后比较慎重,酝酿了一段时间。他想:河大迁至嵩县,多受当地恩惠,本来应该把“玉阳山”和“伊河水”也写进去,但河大最终是要搬回开封的。开封临的是黄河,遥望的是嵩山,并非“玉阳”和“伊水”,这可怎么办?
他夜不能寐,就出来散步,看到夜幕中的嵩县群山,如大海巨浪滚滚东去,又见滔滔伊河缓缓北流,他恍然大悟:对了!这嵩县的山,不是连着中岳嵩山吗?这嵩县的伊河,不是流进了黄河吗?好,有了!于是他挥笔写道:
嵩岳苍苍,河水泱泱,
中原文化悠且长。
济济多士,风雨一堂,
继往开来扬辉光。
四郊多垒,国仇难忘,
三民是式,四维允张。
欹欤吾校永无疆!
欹欤吾校永无疆!
歌词写好之后,嵇文甫来敲陈梓北的门。陈梓北刚刚怀着抗日救亡的满腔热忱和对祖国对母校的热爱回到祖国,(日本留学)他看到嵇文甫先生写的歌词,说干就干,一夜未眠终成曲,爱国激情传至今。由于这是一首抗战爱国歌曲,不但当时影响很大,而且到现在还是河大的校歌,只是其中的“三民是式,四维允张”,被改为“民主是式,科学允张”,使之更加通俗上口。70多年过去了,那是一段难忘的历史,在苦难的岁月里,激励着河南大学的师生勤奋学习顽强抗争。今天,这首歌依然激励着河南大学的师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为实现两个100年的中国梦孜孜不倦再创辉煌。
在新发现的27首抗战歌曲中,作词者还有,郭沫若的《中国妇女抗战歌》,此歌已经收录于抗日战争纪念馆,作曲是麦新。歌词的第一段和陈梓北作曲的《中国妇女抗战歌》基本一样,但是,为什么陈梓北作曲的《中国妇女抗战歌》只有一段歌词暂无从考证。
除了以上主要词作外,还有以下几首歌的词作者没有详细的历史资料来证实他们在抗战中的情况。但可以肯定这些歌词在抗日战争中的各种宣传资料上有记载。当陈梓北先生读到这些词时一种强烈的爱国激情,使他心情不能平静,谱曲!谱曲!让这些词迅速传唱,激励全民族抗战。这大概就是陈梓北先生为《抗战歌曲》谱曲较多的真实原因。是历史把一个数学教育家造就成一名作曲家;是责任把他造就成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在世界反法西斯的战争中奋笔疾书耕作;是爱国的激情让他积极地投入到全民族抗战的战场上。他谱写的抗战歌曲永远回荡在中华民族历史的上空,让我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以下6首歌曲虽未找到相应的历史资料,但其内容价值毫不逊色。它们是曾照壁作词的《ELEGIE》歌,其词之沉重,其旋律之感人。当音乐系陈俊霞教授在钢琴上试弹唱此曲时,大家不由得被乐曲的旋律吸引和感动。中华民族被侵略、华夏在侵略者的铁蹄下被蹂躏,炮声之后的家园被毁,家破人亡,血泪交融。“人间又敲动了断肠钟,多少幸福美梦烟消云散在此中,说什么乡园故国,尽让与倭寇瞄准投弹一扫空,最是楼空人去否!参商两地怅望东风,恨煞那入睡时,梦里种种。待醒来,却只有寒风羽羽、月色朦朦。”。硝烟过后的凄惨悲凉怎能不让人断肠。《ELEGIE》的旋律让人潸然泪下。
还有厂熏的《抗到底》,抗到底!别退让!退让只有灭亡!谁能过奴隶的生活?谁能忍奴隶的惨状?只有全国大众起来,武装、武装!抗到底,别退让!直到敌人屈膝投降。争取我们的自由和解放!
高慰心的《沙场上》, 天苍苍,地茫茫,正是我们杀敌的时光,冲!冲破敌人的电网,砍!砍掉敌人的头颅和臂膀,天震、地响、月光、血浪,我们越杀越豪壮,把杀敌的精神尽量显在沙场上。
萧汉杰的《送壮丁》,去去去!上前线去,杀我们的仇敌,凭粗大的臂膀,宽阔的胸膛,你们如同铁汉一般,把民族复兴的责任,担负在坚强的双肩上,胜利光荣!
王化和的《抗战歌》,抗战!抗战!现在已临到生死关头,再不容我们为难苟安,我们有广大的土地,我们有丰富的物产,我们更有同胞四万万。谁肯做亡国奴,亡国奴不如丧家犬,我们不怕大炮,我们不怕坦克车,我们更不怕飞机炸弹;我们只有团结起来,坚决地、勇敢地誓死抗战。
李培福的《冲锋》,轰!轰!轰!这是我民族抗战的炮火,多猛!冲!冲!冲!这是我们忠勇杀敌的将士,多凶!!敌人的野心,想占我们的土地和灭我们的人种,我们只有奋勇杀敌,打破敌人的迷梦,争取最后的胜利和光荣!听!这是我们民族抗战的炮火,轰!轰!轰!看!这是我们英勇杀敌的将士,冲!冲!冲!
人类的历史绝不会因为时间的久远而失去光泽,它的鲜活只要轻轻抚去面上的尘土照样会让世界震惊。先辈们尘封已久的爱国激情和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永驻心中。
(作者:陈文明 文系今)
(编辑:刘梦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