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四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和他们的“朋友圈”

中国日报网

马尔克斯

李克强总理已于18日晚间抵达巴西,开启了对包括巴西、哥伦比亚、秘鲁、智利在内的四个拉美国家的访问。拉美具有灿烂的文明,也在近代经历曲折。拉美作家在世界文坛享有一定地位,多次问鼎诺贝尔文学奖。以马尔克斯为代表的魔幻现实主义还曾深深影响了一代作家,包括莫言、陈忠实和阿来等等。

拉美文学于我们是既熟悉又陌生,下面借盘点拉美四国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或提名)、他们的作品和朋友圈,一起来探索、接近这块神秘的大陆。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代表作:《霍乱时期的爱情》、《百年孤独》

诺奖颁奖词:“由于其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其中糅混着魔幻于现实,反映出一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

其人其书: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年生于哥伦比亚北部贫困小镇阿拉卡塔卡,由其祖父母抚养长大。他曾经形容童年是他一切创作的根源。从他的祖母那里,马尔克斯听到了很多神话和民间传说。

1947年,20岁的马尔克斯曾进入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期间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西班牙黄金时代的诗歌,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一年后,他因哥伦比亚内战中途辍学。1975年以后,马尔克斯大部分时间住在墨西哥城。即使在他的小说越来越成功受欢迎之后,他也继续记者工作。

马尔克斯的创作文本,都有一个关键性的追忆往事的细节,涉及一个成年人对自己孩童生活的回忆,而追忆又涉及到自我身份的认同和对自身使命的认识。

朋友圈:大师惜大师

马尔克斯跟南美著名诗人聂鲁达是好朋友,聂鲁达是这样描述好朋友的:“内心深处,他是个孩子。一个慷慨大方的好孩子。他是这样孩子气,以至买了很多玩具, 如电动火车等,当他想得到一样东西时——例如要求其他朋友去看他——他会在电话里抽泣,好像要痛哭流涕一样,这样,朋友就会乘坐第一班飞机赶去看他……”

1957 年春天,28 岁的马尔克斯在巴黎圣米歇尔大街上与妻子散步时,偶遇当时刚满 59 岁、同为记者出身、早已经名满天下的海明威。马尔克斯一眼就认出了他,但内心纠结于是否该上前搭话,以及自己蹩脚的英文。最终马尔克斯并没有上前,而只是 隔着马路大喊了一声 “Maestro(大师)!”。海明威意识到是在喊他后,扬起了手臂,用似乎有些孩子气的西班牙语回应道:“Adioooos, amigo(再见,朋友)。”这是两位大师唯一的一次交集。

在西班牙语作家之外,马尔克斯最喜欢的作家是库切和富恩特斯。前者著有“印度三部曲”、《青春》、《耻》等,后者 1962 年出版《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后即享誉世界,成为与略萨、科塔萨尔、马尔克斯比肩的“拉美文学四大主将”。

秘鲁: 文豪巴尔加斯•略萨(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代表作:《城市与狗》、《绿房子》

诺奖颁奖词: “他对权力结构的解析和对个体反抗、反叛和失败的犀利描写”。

其人其书:

少年成名、经历传奇的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终于在74岁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稍后采访时,巴尔加斯•略萨说:“我认为,这是对拉丁美洲文学的承认,对西班牙语文学的承认。”

巴尔加斯•略萨1936年在秘鲁出生,1959年、时年23岁以西班牙文出版处女作。自1959年推出第一部作品以来,巴尔加斯•略萨一直没有中断写作,共出版64部西班牙文作品。

巴尔加斯•略萨先后以西班牙城市巴塞罗那和马德里、法国首都巴黎、英国首都伦敦为居住地,1975年当选秘鲁文学院院士,1990年参加秘鲁总统选举,1994年当选西班牙语语言学院协会会员,现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

略萨的文学生涯拥有大河般的流动感。从早期刻画利马军校生活的《城市与狗》到讲述虔诚信女如何变成名妓的《绿房子》,他笔下触及的题材关乎秘鲁,又不止于秘鲁。他也在小说写作之外的疆域信步,其中包括作家61岁时创作的书信体随笔,《给青年小说家的信》。

《绿房子》是基于作者本身的经历,通过回忆而编撰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涉及了秘鲁整个北部地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既有上流社会醉生梦死的豪华奢侈,又有底层民众水深火热的挣扎呻吟,展示了一幅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绿房子》之所以长久不衰,除了迷人的结构写实,还在于他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性关怀。

诺奖得主略萨刚刚出了第16部长篇小说《小心翼翼的英雄》。“如果你读好的文学作品,了解好的文化,别人更难掌控你。”略萨如此说道。

朋友圈:马尔克斯与略萨恩怨录

马尔克斯和略萨第一次见面是在1967年冬天。他们手拉着手登上同一辆汽车,不停地交谈,略萨还邀请马尔克斯访问秘鲁。在秘鲁期间,略萨夫妇为他们的第二个儿子洗礼,马尔克斯自告奋勇做了孩子的干爹。1971 年时略萨的博士论文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弑神者的历史》。

然而,1976年,在墨西哥一家电影院里,这两位汉子大打出手。略萨的这一拳结束了两位著名作家间的友谊,从此两人反目,30多年形同陌路,直至2007年两人又重归于好。

2007年3月6日,马尔克斯迎来80大寿、《百年孤独》40周年特别纪念版出版之际。70岁的略萨《百年孤独》纪念版提供序言,而80岁的马尔克斯也接受了这一安排。

2010年,也就是在马尔克斯获诺奖(1982年)的28年后,略萨荣获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消息传开,马尔克斯在推特上留言祝贺略萨:“如今我们扯平了”。

聂鲁达

智利:聂鲁达(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代表作:《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漫歌集》

诺奖颁奖词: “因为他的诗歌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和梦想。”

其人其书:

聂鲁达,智利外交官与诗人,1904年生于智利中部的帕拉尔城。 1928年进入外交界任驻外领事、大使等职。

聂鲁达从小酷爱读书,学生时代就开始写作。但是他的文学创作活动遭到父亲的坚决反对。于是1920年10月,他决定此后只用笔名发表作品,这个笔名就是巴勃罗-聂鲁达。

1923年8月,他的第一部诗集《黄昏》正式出版。第二年他的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之歌》问世。

他的诗歌既继承西班牙民族诗歌的传统,又接受了波德莱尔等法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诗歌特点,又从惠特曼的创作中找到了自己最倾心的形式。从1925年到西班牙内战爆发,是聂鲁达创作的第二个阶段,基本上运用超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手法,追求神秘的内心体验,主要诗作是《地球上的居所》(1933-1935)。

1937年,进入创作的第三阶段,亦是全盛时期,主要作品有著名长诗《西班牙在我心中》(1937)和代表作《诗歌总集》(1950)。此后陆续发表诗集《元素之歌》、《葡萄和风》、《新元素之歌》、《一百首爱情十四行诗》等。

1945年是聂鲁达被选为国会议员,并获得了智利的国家文学奖金,他在动荡的日子里完成了他最重要的诗集《漫歌集》。《漫歌集》,被誉为“拉丁美洲的史诗”。

1957年,聂鲁达当选为智利作家协会主席,这一年他再度访华。陆续发表的作品有《黑岛札记》和诗集《在匈牙利进餐》、《鸟的艺术》、《沙漠之家》等。1986年,他整理出版了《聂鲁达全集》。

1971年10月2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授予聂鲁达诺贝尔文学奖金,“因为他的诗歌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和梦想。”

洛尔迦

朋友圈:诗人间“浮夸”的赞美

西班牙著名诗人洛尔迦和聂鲁达一见如故。聂鲁达当时是智利派驻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领事。聂鲁达喜欢洛尔迦的丰富以及他对生活的健壮胃口。他们俩背景相似:都来自乡下,对劳动者有深厚的感情。他对聂鲁达的诗歌十分敬重,常打听他最近在写什么。当聂鲁达开始朗诵时,洛尔迦会堵住耳朵,摇头叫喊:“停!停下来!够了,别再多念了? 你会影响我!”

洛尔迦和聂鲁达常在一起朗诵演讲。他俩互相赞美,不吝辞句。在一次正式场合,他介绍说,聂鲁达是当今最伟大的拉丁美洲诗人之一,是“离死亡比哲学近,离痛苦比智力近,离血比墨水近”的作家。聂鲁达认为洛尔迦是“我们语言此刻的引导性精神。”

1934年10月底,洛尔迦开始写他一生最长的一首诗《伊涅修·桑切斯·梅亚斯的挽歌》。最后在聂鲁达的公寓完成。这首长诗是洛尔迦的巅峰之作。

巴西:若热•亚马多(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代表作:《加布里埃拉》

其人其书:

若热•亚马多1912年8月10日生于巴伊亚州的伊塔布纳市,1931年发表处女作《狂欢节之国》,1933年因发表以可可种植园农民的苦难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可可》一举成名。1952年回国后专事写作,1961年当选为巴西文学院院士,5年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若热•亚马多在近70年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30多部长篇和短篇小说,以及诗歌、散文。其中他在1958年写的长篇小说《加布里埃拉、康乃馨和桂皮》最为著名,被译成30种文字。

他在其作品中反映了巴西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创造了500多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他的作品给巴西电影和电视剧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至今仍不断有根据他的作品改编的电视剧搬上荧屏,很受观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