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次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 有一种专注,叫做侯孝贤

中国日报网

说起来,侯孝贤真是一个极其专注的人。专注用自己最相熟的演员,专注用七年时间去筹拍一部电影,专注地22年里所有的华语长片都参与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在华人导演中,征战戛纳、柏林、威尼斯这三大欧洲的世界顶级电影节,张艺谋创下了最多纪录,共入围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11次之多。侯孝贤有入围九次的辉煌战绩,和蔡明亮持平。值得一说的是,侯孝贤迄今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七次,没有任何一个亚洲导演能望其项背。和他比肩同样多入围纪录的,是阿伦•雷乃、路易斯•布努埃尔、让-吕克•戈达尔这样的大师,而在电影导演年龄上还属年富力强的侯孝贤,极有可能超越这个入围纪录,朝罗伯特•奥特曼、维姆•文德斯、科恩兄弟,甚至目前最多入围纪录保持者肯•洛奇的成绩进发。

说侯孝贤“专注”,是因为在三大电影节中,他于1986年凭《童年往事》在柏林电影节拿到新电影论坛费比西奖,就再没征战过柏林。三年后,他的《悲情城市》扬威威尼斯,斩获“金狮”,成为导演生涯最辉煌的顶点,但他也不过是在2004年凭借日语电影《咖啡时光》入围了威尼斯主竞赛单元,迄今就只有这两次水城之旅。

自1993年开始,侯孝贤开始了超过20年的金棕榈之旅,这些参赛电影,完全就是侯孝贤自《悲情城市》达到自己成就巅峰期之后,电影人生的一个缩影与写照。 让人略吃惊的是,侯孝贤自《悲情城市》后的每一部华语长片,都进入了戛纳主竞赛单元,无一遗漏——这才是真正的专注。侯孝贤的金棕榈逐鹿史,其实就是他“后悲情时代”电影生涯的浓缩。

目录:

《戏梦人生》

《好男好女》

《南国再见,南国》

《海上花》

《千禧曼波之蔷薇的名字》

《最好的时光》

《刺客聂隐娘》

《戏梦人生》The Puppet Master(1993)

编剧:朱天文 吴念真

主演:李天禄 蔡振南 林强 杨丽音

戛纳历程:入围第46届竞赛单元,并获评审团奖

《悲情城市》让侯孝贤成为“台湾之光”,极尽荣耀,但之后他却是静默了长达四年。这四年,他都在同一部电影积累资料和潜心拍摄,这就是《戏梦人生》。《戏梦人生》是侯孝贤第一次到大陆拍戏,他在闽南地区拍摄了长达四个月之久,以还原当年台湾的风土环境。这部电影是继《恋恋风尘》后,朱天文和吴念真两大编剧再度携手为侯孝贤护航,不过也是吴念真迄今最后一次和侯孝贤的合作。

1993年,侯孝贤凭《戏梦人生》首次踏足戛纳,让人看到的是接续《悲情城市》的一个“梦境”——台湾布袋戏大师李天禄讲述他在日本占领台湾时代颠沛流离。片中,李天禄的过去,是演员出演的剧情片,而当他讲述,则又有纪录片的影子。电影将纪录片、剧情片乃至于布袋戏、歌仔戏的舞台效果杂糅呈现。最后的剧情落子在台湾光复,那恰好是接续《悲情城市》开始的时间点。《戏梦人生》就好似是《悲情城市》的前传,借由大时代中一介小民的遭遇,诠释“人生如戏”。

《戏梦人生》是一部人物传记片,主角即是布袋戏大师李天禄。如同李安电影中的郎雄,侯孝贤早中期电影中,李天禄是不可或缺的台湾老人的形象代表,他首次出现在侯孝贤的《童年往事》中,就是表演布袋戏,只可惜后来被剪掉了。在《恋恋风尘》中,完全是最“台味”的阿公(爷爷)化身,尤其是在电影结尾时,爷孙两个在家乡苍翠的山谷中静默的场景,已成为经典。李天禄还出演过侯孝贤的《悲情城市》(饰演梁朝伟的父亲)、《尼罗河女儿》(客串),他于1998年去世,享年88岁。

《戏梦人生》是侯孝贤第一次参加戛纳电影节,也是迄今唯一一次获奖,拿到份量不轻的评审团奖。那年戛纳的竞争激烈,连最高大奖金棕榈都是花开两朵,分别由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和简•坎皮恩的《钢琴课》各表一枝。评审团大奖是维姆•文德斯的《咫尺天涯》,侯孝贤则和戛纳最爱的英国大师肯•洛奇(《石雨》)共享评审团奖。这届戛纳电影节堪称亚洲未来大师的一个起点,侯孝贤、陈凯歌(《霸王别姬》)、陈英雄(《青木瓜香》)、北野武(《奏鸣曲》)都大放异彩,成为那届戛纳的一个闪亮的记忆。当时侯孝贤与陈凯歌还带着各自剧组在戛纳餐聚联欢,谱就一段大师友谊的佳话。

《好男好女》Good Men, Good Women(1995)

编剧:朱天文

主演:伊能静 高捷 林强

戛纳历程:入围第48届竞赛单元

很多导演都有自成一系的“三部曲”,侯孝贤则有“台湾三部曲”,前两部为《悲情城市》和《戏梦人生》,这部《好男好女》则是收尾的第三部。三部电影的共同特征,除了台湾本土味道之外,时间点都是围绕着台湾“二二八事件”前后展开。

《好男好女》改编自当时台湾青年作家蓝博洲的《愰马车之歌》,讲述的是“二二八事件”之后,台湾当局施行白色恐怖,基隆中学校长钟浩东遭受政治迫害被秘密枪杀,以及他和夫人蒋碧玉的故事。整部电影却用了双重时空的手法,一重是1940年代末期的钟浩东与蒋碧玉的故事,钟浩东为了理想而甘愿献出生命;一重是1990年代的梁静与阿威的故事,灯红酒绿,毫无寄托。两代人的爱情观与价值观,借由舞台剧而神奇地碰撞着,1940年代的故事又是1990年代故事的“戏中戏”。伊能静扮演的蒋碧玉与梁静两个角色,达成两个时代的精神连接。

早在《好男好女》的六年前,伊能静就是《悲情城市》女主角的不二人选,但当年任性的她却因为男友的一句话,抛弃剧组去到男友身边,导致侯孝贤紧急找辛树芬接替伊能静出演吴宽美一角,歪打正着成就了华语影史上一个经典的女性角色形象。不过,侯孝贤没有放弃伊能静,请她在《好男好女》中一人分饰两角。这也是伊能静第一部担纲主角的电影,收获了不错的口碑,还入围了当年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

第48届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堪称“老熟人的派对”。曼努埃尔•德•奥里维拉、安哲罗普洛斯、马修•卡索维茨、蒂姆•波顿、吉姆•贾木许、让-皮埃尔•热内等大师和新秀汇于一炉,最终,戛纳宠儿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的《地下》获得金棕榈奖,《地下》后来也成就为经典之作。这届还产生了如《尤利西斯的生命之旅》、《土地与自由》、《怒火青春》等名片。华语导演有两位入围,另一位是张艺谋(《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南国再见,南国》Goodbye South, Goodbye(1996)

编剧:高捷 朱天文

主演:高捷 林强 伊能静 高明 徐贵樱

戛纳历程:入围第49届竞赛单元

1990年代中期是侯孝贤最高产的时间段,几乎是一年一部作品。《好男好女》第二年,他就拿出来《南国再见,南国》(以下简称《南国》)。侯孝贤拍1940年代的戏太多了,实在太累,《好男好女》让他有了拍现代场景电影的冲动。又正好有高捷、伊能静和林强这样现成的演员阵容,于是很快就开拍了《南国》。虽然《南国再见,南国》距《好男好女》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对侯孝贤来说算效率很高的了,但还是拍拍停停,拍了九个月才拍竣。侯孝贤拍完《南国》后曾一度找不到剪辑的节奏,他于是干脆先去台湾艺术大学客座教书,两个月后才来剪片子,没想到用一周时间就把片子剪完。该片在业内的反响非常好,有人形容是“十年后回来拍的1996年”。更入选“60部未在美国发行的1990年代世界最佳影片之一”、法国《电影手册》年度十佳(1997)等。

更有趣的是,《南国》的编剧一栏上,写上了高捷的名字。不过,是高捷提供的故事框架,整体还是由朱天文来完成的。更诡异的是,被侯孝贤领进演员这个行当的高捷,也就只做过这么一次编剧,从此后还是做演员的老本行。

《南国》依旧表达着侯孝贤的乡土情结,不过已然没有《童年往事》、《风柜来的人》、《恋恋风尘》那般素雅恬静了。他已经不满足于着墨于台湾乡野,开始走笔都市的边缘化人群,借由一个黑帮大哥的遭遇,折射台湾城乡多元化的急速变革。同时,侯孝贤电影里的场景也已经不那么悠远沉静,甚至残酷起来。不过,这部电影也见证着侯孝贤的成长,以及建立与当下接轨与对话的良性互动关系的企图心。故事情节甚至深入到了当时台湾的政治层面,虽然并没有同是台湾新电影旗手万仁那么彻底政治化,但却表现出侯孝贤开始入世的一面。

这届(第49届)戛纳电影节,侯孝贤和陈凯歌(《风月》)代表着整个亚洲力量角逐金棕榈,最后大奖花落英国大师迈克•李的《秘密与谎言》。不过能提名本届金棕榈的电影都应该非常荣耀,因为这届还产生了《冰血暴》、《破浪》、《偷香》等影响后世的佳作。

《海上花》Flowers of Shanghai(1998)

编剧:朱天文

主演:刘嘉玲 梁朝伟 李嘉欣 羽田美智子 高捷

戛纳历程:入围第51届竞赛单元

1998年,侯孝贤摒弃了本土乡野,拍出一部清末青楼题材的《海上花》。该片由张爱玲注译的《国语海上花列传》改编而成,原著是清末韩子云的上海话小说。整部电影只局限于上海英国租界中“长三书寓”中,仅只有三十多个镜头,大量使用侯孝贤擅长的长镜头,华丽又幽闭。

和以往侯孝贤热爱使用非职业或本土新人完全不同,《海上花》大量采用当红的港星阵容,包括和侯孝贤在《悲情城市》有成功合作的梁朝伟,以及颇有号召力与知名度的刘嘉玲、李嘉欣,第一女主角沈小红还请到当时在日本风头正盛的新人羽田美智子扮演(从《好男好女》开始,侯孝贤几乎每部电影都和日本合作或由日本出品),让这部电影的商业元素大增。但同时,《海上花》缓慢乃至于沉闷的观影感受,又成为侯孝贤电影中颇具实验性的一部。不过,这部电影依旧受到了全球关注,除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外,还荣膺《电影手册》1999年十大佳片榜首。

第51届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侯孝贤和出身马来西亚的台湾导演蔡明亮,作为亚洲导演的两位两位代表入围。那届的大赢家是希腊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的《永恒的一天》,还有Dogma95的代表作品《白痴》,以及《美丽人生》、《天鹅绒金矿》的名片汇聚。

《千禧曼波之蔷薇的名字》Millennium Mambo(2001)

编剧:朱天文

主演:舒淇 高捷 纽承泽 段钧豪

戛纳历程:入围第54届竞赛单元,获技术大奖(录音师杜笃之)

《海上花》之后,侯孝贤又蛰伏三年,再出来时的《千禧曼波之蔷薇的名字》,御用女主角已经从伊能静换成了舒淇。侯孝贤的戛纳之旅,最有趣的要算是从伊能静到舒淇的变换了。两位台湾女演员是侯孝贤作品的分水岭划分线,有趣的点在于,迄今为止,伊能静和舒淇各和侯孝贤合作了三部作品,各自的三部作品都入围了戛纳电影节。也就是说,对于戛纳的观众来说,2000年之前侯孝贤的标志是伊能静,新世纪后标志变成了舒淇。

《千禧曼波》可以说是一部属于舒淇,从女性角度出发观察世界的电影。它讲述了女孩薇薇安与两个男人周旋的故事,故事穿梭于台北和日本的东京、夕张,且大部分镜头都发生在夜晚, 舞厅、酒吧,混乱而迷离。哪怕是最后在日本夕张的大雪中,也显得沉重不已。不过,这部电影还是保留了很多典型的侯孝贤电影特质:非主观,冷冽,长焦镜头等等。虽然侯孝贤从台湾乡野彻底进入到台湾、东京这样的大城市,但他拍电影的方式,依旧没有改变。

《千禧曼波》当年拿到第54届戛纳电影节的技术大奖,得奖的是已成为台湾录音师代名词的杜笃之,杜笃之和侯孝贤之间相互提携扶持,最后都成长为各自领域的大师级人物。当年由于只难道技术奖,据说侯孝贤连庆功都没参加,还是舒淇帮杜笃之去领的这个奖。那年也是名片云集,《儿子的房间》获得金棕榈大奖。侯孝贤与蔡明亮(《你那边几点》)、今村昌平(《赤桥下的暖流》)和是枝裕和(《距离》),则分别是华语与日本电影两代大师级导演的组合作战。那届戛纳是今村昌平最后一次入围,却是新人是枝裕和的第一次。当时可谓强片环伺,《无主之地》、《穆赫兰道》、《钢琴教师》、《红磨坊》,甚至《怪物史瑞克》等,让整个主竞赛单元异彩纷呈。

有趣的是,侯孝贤在新电影时代一起并肩作战的好哥们杨德昌,那届是主竞赛单元是评委,而侯孝贤则是参赛者。在此前一年,杨德昌凭借《一一》获得最佳导演奖,那是他电影生涯中的最高荣誉。

《最好的时光》Three Times(2005)

编剧:朱天文

主演:舒淇 张震

戛纳历程:入围第58届竞赛单元

自2001年之后,又过了四年,侯孝贤交出了《最好的时光》,一部三段式的电影。第一段是1960年代的高雄,名为《恋爱梦》,落榜少年与台球室记分小姐的爱情故事,在其中可以找到《童年往事》、《恋恋风尘》或《风柜来的人》等侯孝贤早期作品的影子;第二段则折回到20世纪初叶日据时期的台湾,已婚的张生与当红艺妓之间的故事,艺妓将自己赎身之事寄托在张生身上,却还是没有换来自由。这段的氛围装扮都让人想起《海上花》,实则隐射的是台湾历史学家连横与著名艺旦王香禅的故事,并罕见地用无声片的方式表现;第三段《青春梦》是2005年的台北,能对应的就是《千禧曼波》,有心脏疾病的陈靖爱上照相馆的震的故事,这段改编自女艺人欧阳靖的经历,欧阳靖还是本片的造型设计。

三段的男女主角都由舒淇和张震来扮演,期间还传出两人的绯闻来。舒淇的表演尤其让人惊艳,她也凭借该片拿到了金马影后。这次拍摄也算是很煎熬,要求甚高的侯孝贤脾气极差,以至于连舒淇都被吓到。而戛纳选片人在没看到全片的情况下,就把它选到戛纳,以至于侯孝贤赶在戛纳都快要开幕之前,才剪好片子送去,有惊无险。

这届戛纳适逢中国电影百年诞辰,又有侯孝贤、杜琪峰(《黑社会》)、王小帅(《青红》)三位导演的电影入围主竞赛单元,实现内地、香港、台湾三地导演聚首。当时《无极》、《七剑》等电影也在戛纳推销,还举行了一场“中国之夜”的联欢,在戛纳刮起一股中国风。那届的评委团里有著名导演吴宇森,但侯孝贤还是铩羽而归,反倒是王小帅拿到评委会奖。

《刺客聂隐娘》The Assassin(2015)

编剧:阿城 朱天文 侯孝贤

主演:舒淇 张震 妻夫木聪 阮经天 谢欣颖 张少怀 张震

戛纳历程:入围第68届竞赛单元,尚未颁奖

侯孝贤这一别,就是十年,这十年是他电影生涯中隐退最久的一次,没有一部华语长片问世,只拍摄了一部法语电影《红气球》。这次侯孝贤不仅是回到戛纳,也是全面回归华语电影。

这十年侯孝贤一直没闲着,一直在为《刺客聂隐娘》忙碌。早在2005年,他便申请了台湾电影“辅导金”,之后筹备长达七年,终于在2012年在台北宣布开机,耗资近亿人民币(近半投资来源于大陆)。但到2013年又传出“停机”和“资金短缺”的新闻。之后磕磕绊绊,终于在2014年1月宣布杀青,后期制作长达一年多,终于得以在戛纳全球首映。

每一个华语导演都有一个武侠梦,但侯孝贤的这部,用舒淇的形容来说,不会是传统意义上的武侠片,但一定会非常“侯孝贤”。他没有用大家熟知的武侠小说,而是找的唐代裴刑的短篇小说集《传奇》里的《聂隐娘》一篇,非常偏门。之前也传出有看过该片半成品的人士说,这是一部“很不一样”的写实魔幻武侠片——你能想到舒淇在全片只有十多句台词么?那也真是太侯孝贤了。

侯孝贤这次祭了超豪华的阵容,除了他电影生涯最大牌的明星班底外,编剧请来了他的老友、著名作家阿城把关。摄影李屏宾、剪辑廖庆松、录音杜笃之都是多年合作的业界顶级阵容。2005年到2015年,电影发展日新月异,数字电影几乎取代了胶片电影。但侯孝贤却依旧坚持用胶片拍摄,更加大了该片的成本和加长了拍摄周期,足见侯孝贤对于自己电影的坚持与专注,祝他第七次征战戛纳,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