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农业农村发展新春天

来源:山东农业信息网
2017-02-28 08:56:00

  三月在望,青苗初发。一场发端于广袤农村的改革春风,正在齐鲁大地吹旋。蓄力农业“供给侧”,新的生机在孕育,新的活力在萌发,农业农村发展的广阔前景,催人奋进。随着各项改革发展新方案的渐次铺开,一场场生机勃勃的改革实践,正串点成线、连线成面,交织勾勒出山东农业农村发展又一个充满希望的新春天。

  告别短缺时代,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农业农村,悄然迎来一场始料未及的新变局。在全国农业发展大盘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山东,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结构纠结”与“供求尴尬”。粮食总量问题解决了,品种齐全了,结构性问题却开始凸显;温饱不成问题了,食品安全问题却开始露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减弱了,绿色生产方式却没跟上;农民传统增收途径式微,新的增收渠道却亟待挖掘。站在“三农”发展新的风口,走在农业农村发展前列的山东,遭遇的市场挫折来得更早,受到的冲击更为强烈,对供给短板造成的痛感体味也更加深切。当需求升级、供给乏力的压力接踵而至,仅仅满足于“N连增”的成就感,就等于停滞不前;等待观望,不会有任何出路。梳理归拢我们遇到的种种农业发展难题,症结在哪里?在供给侧;出路在哪里?在农业供给侧改革。刷新山东农产品的市场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让供需失衡的天平重归平衡,靠的不是数量的增加,而是结构的调整、品质的提升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叩问农业供给侧,有的受限于基础设施薄弱,有的落后于技术改进,有的束缚于制度僵化,原因可谓林林总总。但所谓打造更高水平的农产品供需均衡,归根结底,是一个该把土地、劳动力、技术等供给要素往哪里引导的问题。拿眼前问题最突出的大宗农产品来讲,大豆急缺,进口量达到历史峰值,大量玉米却躺在粮仓里睡大觉。粮食品种结构失衡,供给不足和供过于求并存,迫切需要我们重新回答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土地上种什么?同样,当国内奶粉仍在恢复消费者信心的道路上艰难跋涉,国外却对蜂拥而至的奶爸奶妈们挂起限购牌,奶粉行业品牌重建、品质提升,迫在眉睫。总之,资源总是有限的,是花在总量堆砌上,还是用在调整结构、提升品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这是供给侧改革的要害和关键。

  山东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每一步,从来都是由问题倒逼而生,也都因问题的解决不断前行。正像很多同志所看到的,山东这些年积累起来的雄厚农业“底座”,就是由改革奠定的。面对当前供给侧的种种问题,无论是东部沿海的海上粮仓,还是中西部的种植业畜牧业,没有人在困难面前低头,涌现出的一系列改革创新亮点,让人印象深刻。“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在以农业为金字招牌的潍坊,瞄准行业龙头品牌的新一代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正在倾力打造之中。在德州、聊城、菏泽等地,围绕“精致农业”“生态农业”,农村内部资源要素正在进一步盘活。总的来看,那些着力于健全市场机制的地方,市场信号对农业供给侧的传导更为灵敏顺畅;那些市场感知更敏锐、更具洞察力的企业,每每走在了“用供给创造需求”的前头。有理由相信,多年农业发展附带产生的供给侧“负效应”,因发展而生,也必将因新的改革发展而得到根本解决。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某种意义上,就是一次脱胎换骨。敢于舍弃,勇于创新,啄破旧有的体制机制硬壳,才能生发出饱含生机的供给新芽。优化农业供给,对资源要素进行流动重组,必须加快破除妨碍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的体制障碍;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农民财产权利,就要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渠道是保证农村金融能够落地的根本和核心,丰富农村金融服务“毛细血管”,就要以金融创新增强持续发展后劲。突出体制机制创新这个关键,勇于承受改革阵痛,尽力降低改革成本,积极防范改革风险,必将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强大动力,为全国农业农村改革贡献更多鲜活的山东经验。

  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是开创新局的起点。农业供给侧矛盾积累非一日之寒,破解也非一日之功。只要我们坚定不移稳步推进,就一定能用一场浴火重生式的供给侧变革,开创山东农业农村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