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教授破了什么格
选人之道
大学要成为年轻人的舞台,而不是懒人的温床
“神话”之下,有人质疑,把有的人穷极一生都可能无法拥有的正教授级研究员职位,给予一名22岁的年轻人,使之成为舆论焦点,会不会捧杀一位青年才俊?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说,学校这么做,只不过想向优秀青年人才发出信号:学校惟才是举,而不是惟学历和资历。
22岁教授不是“拍脑袋”决定的,张尧学介绍,首先反复征求了数学科学与计算机学院的意见,同时参考了国内外研究者对于刘路破解猜想成果的评价,再经校务会讨论一致决定。此外,刘路的任职还需要高级职称评委委员会正式讨论通过。
在张尧学看来,正教授级研究员仅是一个学术职称,刘路已经证明自己拥有独立的科研能力,“给予他这个职称,是给他提供做科研的平台、保障和条件。”日后,刘路既要在中南大学做研究,也会到国外做访问学者。
刘路之所以能被“不拘一格降人才”,并非偶然。
张尧学说,曾有一位宁波工人因发表一篇论文而被中南大学聘为副教授,刘路目前的博士生导师侯振挺教授当年就是从助教破格升为教授的。
此外,这又是中南大学倡导改革的结果。大学教育的改革核心在于人才,张尧学说,只要你证明有科研能力,中南大学一定提供足够的科研条件和发展平台。
“大学应该是淘汰人的地方,而不是养老的地方。大学应该是让年轻人梦想飞翔的舞台,而不是懒人的温床。”张尧学说。
中南大学正在启动新一轮关于“人”的改革:学校将按性质和管理体制,把所有教职工分为事业编制和非事业编制。设置编制管理的进出机制,使得学校进人机制变得更加灵活,不再惟“985学校、国外留学、博士学历”等论人才。
此外,学校教授、副教授必须走进本科生的课堂,新进的青年教师不用走上讲台,学校提供“一桶金”从事科研,因为“正是年富力强、精力充沛之时,应该全力投入科研。”教师薪酬待遇向“既承担教学又有科研任务的教师”倾斜,没有从事教学,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