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教授破了什么格

2012-03-22 09:21:51 来源:人民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22岁教授破了什么格

“没有诀窍,就是一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突然间想到了就做到了。” ——刘路(22岁数学奇才) 林洛頫摄 蔡华伟制图

22岁教授破了什么格

“这么做,只不过想发出信号:学校惟才是举,而不是惟学历和资历。” ——张尧学(中南大学校长) 林洛頫摄 蔡华伟制图

国内最年轻教授,由中南大学制造——3月20日,该校宣布破格聘任攻克国际数学难题的在校学生刘路为中南大学正教授级研究员。

有人鼓掌叫好,认为中南大学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有了新突破;也有人拍砖质疑,认为此次破格难脱草率之嫌。那么,年仅22岁、学习成绩一般的刘路凭什么创造“神话”?高校提拔“22岁教授”,释放出哪些信号?

——编者

神话背后

不把分数看太重的学术男,更在意学到了什么

本科毕业,读硕士、博士,评副教授,再到教授,这一过程一般来说至少需要15年。22岁的刘路却用不到一年时间,“轻易”完成了这一历程。

见到刘路,很难一下子把印象里的教授与眼前这位研一学生联系起来,更不敢想象就是这位话少、声音小的大男孩破解了一个许多研究者一直努力未果的学术难题。

2010年10月的一天,出于兴趣、自学数理逻辑的刘路突发奇想:将一个方法稍作修改,便可证明西塔潘猜想。他于是跑回宿舍,连夜运算,用英文写出证明过程,署名“刘嘉忆”向美国芝加哥大学主办的《符号逻辑期刊》投稿。

西塔潘猜想,是1995年英国数理逻辑学家西塔潘提出关于拉姆齐二染色定理证明强度的猜想,10多年来,海内外著名研究者一直努力都没有解决。

成功破解西塔潘猜想,成为刘路的人生转折:破格硕博连读,师从著名数学家侯振挺教授;破格被聘任为中南大学正教授级研究员。

问起破解诀窍,他一脸淡然地说,没有什么诀窍,就是一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突然间想到了就做到了。

这位年轻教授坦陈,无论中学还是大学,自己的学业成绩最多属中等水平。但从小到大对数学都很感兴趣,做数学题目总会因为自己的解题步骤和思维方式很独特而自得其乐。2008年高考填志愿时,从一本到三本,尽管学校不一样,但他全部填了“数学专业”。

在大学同学的眼里,刘路是一名“学术男”,要么在上网看资料,要么在图书馆看书,“很少玩游戏,说话也较少”。

采访期间,这位“学术男”频繁提及:不要把分数看得太重要了,拥有这方面的能力就行!

光环之下的他透露,当下的计划仍是出国留学。“不管是什么身份,我看重的是学习过程,能让我学到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编辑: 张少虎  标签: 刘路 中南大学 学校 解题步骤 数学专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