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圣地耶路撒冷 领略最美丽聆听最忧伤
阿森松岛橄榄山教堂
苦路站站都有传说,记录了耶稣遇难的历程,他背上十字架、他的三次跌倒之处、遇到母亲等。二至九站的街道墙上钉着青铜雕刻的罗马数字标志,附近建有相关教堂。由于宣扬平等博爱的基督教影响越来越大,到4世纪,君士坦丁大帝时的东罗马帝国完全接受了基督教。4世纪初,罗马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海伦娜巡游至耶路撒冷,住了7年,考证确定了圣诞、圣墓等耶稣遗址,下令在耶稣蒙难和埋葬处建造一座教堂,即苦路第十至十四站所在地—著名的圣墓大教堂。
散发异香的血色大理石
圣墓大教堂犹如一个迷宫,墓室外43盏长明灯日夜不息地燃烧着,其中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亚美尼亚教各占13盏灯,反正每个教派的教徒都识得本教派的圣地和圣物,各自前去参拜。圣墓教堂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徒,络绎不绝的人潮,掩饰不住对圣地的虔诚与感伤。
苦路上的标记
圣墓教堂内,十至十一站是位于二层楼的两幅大油画:犹太先知亚伯拉罕祭献儿子以撒、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分别是耶稣被剥去衣服和钉上十字架的地点。十二站是耶稣死亡地,矗立着那著名的耶稣遇难十字架雕塑。旁边十三站,是圣墓教堂正门大厅中央一大块带着血红色斑的大理石,散发着异香,是传说中耶稣遗体卸下的地点。只见众人围着一块大理石(洗尸石板)顶礼膜拜,据说上面浸透了耶稣的血,信徒们争先恐后地将信物放在大理石上擦拭,然后带回家供奉起来。更多的人则是长时间跪下亲吻这块已被摩擦出光泽的石头。
苦路的最后一站—耶稣墓,也是一处无数信徒排队的地方,门口由东正教士守卫着。传说当时这里原本是贵族约瑟夫购买的墓地,当年他因敬仰耶稣而把自己的墓地捐献出来埋葬耶稣。但下葬3 天后,人们在距这里不远的大卫王衣冠冢上面的“最后的晚餐”楼两次见到了耶稣显灵,于是便打开圣墓查看,发现里面竟是空的,便认定耶稣又从此处复活。虽说那个石洞很小,不足2 米宽,可里边还有当初墓上的大理石,吸引无数信徒排队进去膜拜和触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