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历史渊源 各地民俗大不同

2012-02-22 09:12:05 来源:中国广播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担经挑:祭祖的原始遗俗

太昊陵庙会有花样繁多的民间娱乐活动,与其他庙会相比,太昊陵庙会的底蕴更丰厚,文化味道更浓。庙会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群群身着黑衣、肩担花篮、手敲竹板边舞边唱的妇女,她们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低吟诵唱,这舞蹈叫担经挑,舞者多是年长的妇女。她们高举黄绫青龙旗,浩浩荡荡从四面八方来到太昊陵,先祭拜“人祖爷”,然后到统天殿、显仁殿、伏羲墓前表演担经挑。担经挑传女不传男,这是远古流传下来的规矩。担经挑史诗一样地在淮阳流行了几千年,它是原始社会以舞祭媒保留下来的一种遗俗,是集祭祖、娱神、求子为一体的祭拜形式,是原始巫舞的演变,是淮阳独有的祭祀太昊伏羲氏的巫舞。舞到最后,舞者走到中间背靠背而过,两尾相碰,象征伏羲、女娲相交之状,其唱词也多与伏羲、女娲有关。这种祭拜形式与古陈国崇尚巫风、盛行巫舞有关。

太昊陵庙会上还有众多的民俗形式,如拴娃娃、抢旗杆、送楼子、摸子孙窑以及信灵还俗、交尾泥泥狗等,这些都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生命起源的生殖崇拜。通过摸子孙窑得子者,还要用旗杆、楼子还愿,以示感激。太昊陵庙会众多民情风俗,反映了原始社会最本质、最自然的对生命的渴望。

泥泥狗:图腾时代的“活化石”

“二月二”龙抬头历史渊源 各地民俗大不同

泥泥狗

泥泥狗是太昊陵泥玩具的总称,当地老百姓叫它“灵儿狗”,说它是给“人祖爷”守陵的,把它奉为祭祀伏羲的神物。自古以来,太昊陵庙会期间,街两旁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泥泥狗,南来北往的游人香客到太昊陵祭拜过“人祖爷”后,都要买些泥泥狗带回去,不仅沾沾泥泥狗的灵气福气,还可以驱邪避灾。淮阳泥泥狗为泥质,黑底,上绘红、黄、绿、粉、白五色点线图案,有孔,能吹出“呜呜”声。造型古朴、简约,有200多种。这些稀奇古怪、神秘虚幻的动物有着神奇的名称:人面猴、人面鱼、猴头燕、草帽老虎、多头怪、独角兽、猫拉猴……好似一部活生生的《山海经》。这200多种造型并不是出于淮阳民间艺人的审美趣味,而是一种崇神、祭祀的需要,在民间艺人的心中,这是老祖辈传下来的,这种做法是不能更改的。在这些呈现着原始印记的超自然、夸张的形体上,释放着远古的神秘。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许多神兽都是原始社会部落的图腾,形形色色的泥泥狗与《山海经》中描绘的奇禽神兽都反映了史前人类的图腾意识,所以学者们称淮阳泥泥狗为保存至今的“真图腾”、“活化石”。看着这些古拙奇异的泥泥狗,人们很自然会想到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伏羲、女娲兄妹成婚后,天下人烟稀少,他们嫌自己生育太慢,就用泥捏制泥人,待这些泥人晒干后,就变成了能走动、会说话的人。千百年来,泥泥狗的制作方式和这个古老的传说在淮阳民间代代相传,生于泥土,长于泥土,又归于泥土,这泥土里留下了先民们生活与劳作的密码,也承载着子孙万代对祖先的尊崇与追念。

布老虎:早期人类繁衍崇拜的象征

“二月二”龙抬头历史渊源 各地民俗大不同

布老虎

在太昊陵庙会上随处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布老虎,有单头虎、双头虎、直卧虎、侧卧虎、玩具虎、枕头虎等,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是装饰化、人格化了的布玩,造型惹人喜爱,逛庙会的人们总要买上几个带回去,希望儿女们不受邪恶侵犯,吉祥如意。

追根溯源,布老虎起源于虎图腾崇拜。原始社会风雷闪电、猛兽出没,人类自身非常脆弱,强大的老虎被人们看成是世上的强者,因此人们把老虎作为生命保护神和繁衍生育之神。布老虎以双头虎枕为多见,是崇虎习俗在民俗中的表现形式,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双头虎枕是一个象征阴阳相合的母体,可以祛灾、保护娃娃平安,而单头虎、直卧虎等则是作为全家保护神的镇宅图腾虎类型,这些布老虎腹装草糠,黄布包皮,人工缝制,虽然把其身躯和尾巴大幅度收缩了,然而老虎的主要特征却丝毫没有忽略,着意刻画的虎头、又圆又大的眼睛和龇牙咧嘴都被明显夸张,老虎的神态更为生动。

淮阳人喜爱老虎还源于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的传说。相传远古洪荒时期,一次大洪水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伏羲、女娲兄妹伏在白龟背上逃过洪水大难。洪水过后,世上只剩兄妹二人,为繁衍人类,他们各自去寻找配偶,但遍寻都无第三人,便商定以滚石为媒,合而为婚。伏羲羞于看见妹妹,遂自变老虎,以草遮面,与其妹成婚,使人类得以延续。伏羲、女娲被称为“人祖爷”和“人祖奶奶”,所以布老虎已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装饰品和玩具,是后人对人祖伏羲、女娲的怀念与敬仰,是早期人类繁衍崇拜的物化与象征。

在太昊陵庙会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古朴习俗,这些古朴习俗在礼教浸染的中原腹地已保留了数千年。太昊陵庙会是古老的约定,也是现代的约会。

编辑: 中文娱乐实习  标签: 二月二 龙抬头 青龙节 春龙节 历史渊源 各地民俗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