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
国家统计局11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5月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发言人在回答有关数据泄密提问时表示,“国家统计局非常谴责这种提前泄露还在保密期的数据的行为。国家统计局也正在按照相关的规定和程序进一步了解和处理这件事情。”(6月11日新华网)
CPI等重要宏观经济数据不仅是经济政策调整的关联信号,也是事关国民投资消费动向的重要参考。尽管有关部门三令五申要求防止宏观经济数据泄露,但今日公布的“5月CPI同比增长3.1%,创19个月新高,并为今年内首次突破政府设定的3%目标”,与此前媒体援引“消息人士”的说法不谋而合。
值得注意的是,重大宏观经济数据提前泄露早有“先例”。去年7月16日,统计局公布上半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时,有关经济数据是否提前泄密的争论就成为热议话题——当日早上,统计局还没有正式公布数据,但分析师已经注意到在诸多网站和报纸新闻中都提到“GDP较上年同期增长7.1%,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9%”等核心数据内容。对此般神秘的“未卜先知”力量,坊间要求严肃查处、司法介入的呼声此起彼伏。
核心经济数据泄密,很容易引发类似于股市中的“内幕交易”,当属亟待司法规制的严肃问题。今天,统计部门对泄密的说法是,“正在按照相关的规定和程序进一步了解和处理这件事情”——这不禁令人想起去年年中数据泄密时的回应,“将会按有关的规定和程序进行查处”,然而,如果仅仅停留在“非常谴责”的地步,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无论数据泄密背后对应着怎样的失范或交易,后果是可以预见的:某些市场交易方如果可以提前获取宏观数据,必然会早先于其他竞争者一步,分析对策、揣摩意图,提前采取市场行动,或者规避风险,或者入市牟利。与之对应的,是公平博弈的秩序被打破,市场配置资源的规律失守,普通投资者受损,这无疑会影响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因此,经济数据泄密已经不是一个道德问题,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公民,都有权追问其间的真相。
来源:新华网 编辑:段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