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弹之母”的设计师为千条冤魂忧郁而死
[ 2007-10-18 16:56 ]

“炸弹之母”的由来

正当威莫茨心灰意冷的时候,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给了他“重塑辉煌”的机会。由于美军的常规炸弹对萨达姆等伊拉克政要的掩体无能为力,五角大楼急需一种穿透力强的“超级炸弹”。而威莫茨就在静候这种机会的出现。

威莫茨后来回忆说:“美军刚开始进攻伊拉克,我就感觉能造出这样的炸弹。”由于时间紧迫,他们没等波音公司与五角大楼签署正式合同,就开始了研制工作。威莫茨带着他的团队,只用了十多天,就造出了炸弹雏形。这就是不久后在阿米里亚炸死上千人的“掩体粉碎机”。这种炸弹利用下坠的重力和爆炸力,能够炸开6米左右的混凝土墙体,或是30多米厚的土层。美军一口气订购了数百枚。

“9·11”恐怖袭击发生后,美军发动全球反恐战争,“掩体粉碎机”再次有了用武之地。2001年,在阿富汗托拉博拉山区,美军频繁使用这种炸弹,试图炸死拉登,并震慑其他恐怖分子。关押在关塔那摩监狱的“基地”组织嫌犯阿卜杜拉·贾纳尔,在描述“掩体粉碎机”爆炸的情景时说:“惊天动地的响声过后,一个隐藏有80个‘圣战’兄弟的坑洞不见了。我们藏在3公里外一个山洞的深处,但仍觉得地动山摇,就像发生了强烈的地震。”

2002年,海湾地区再度布满战云。威莫茨又收到了美国空军的炸弹订单。这一次,军方要求他设计出专门用来摧毁伊拉克地下工事的新型钻地炸弹。于是,在“掩体粉碎机”的基础上,一种新型炸弹的设计方案很快出炉,威莫茨拍板将其命名为“炸弹之母”。“说起这个名字,还得感谢萨达姆。他1991年入侵科威特时,将行动代号定为‘战争之母’。此后,他又发动了‘撤退之母’、‘闪电之母’行动……受此启发,加上炸弹又是用来对付萨达姆的,所以就起了‘炸弹之母’这个名字。”这种炸弹较之“掩体粉碎机”,威力更加强大,能将深藏地下的各类指挥中心、掩体等统统摧毁;更重要的是,它所产生的心理震撼作用,堪称史无前例。

带着悔恨离开人世

2003年4月,伊拉克战争爆发后不久,65岁的威莫茨出人意料地宣布退休。直到2005年12月20日因脑癌去世,他再也没有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威莫茨去世时,美国空军和波音公司都给了他很高的评价——“威莫茨不断把武器交到士兵手上,为我们的国防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威莫茨的儿子却透露,他的父亲在去世前3个月,终于了解到阿米里亚惨案的真实情况——被美军炸死的人数多达1100人,而且全都是平民;此防空洞从未用于军事。一天,威莫茨从参加伊拉克战争的士兵那里,得到了阿米里亚防空洞被炸后的实景照片。“看照片时,他一言不发。但我看到,父亲的手在发抖。从那以后,他时常会拿出那堆照片看,直到他去世。”

在临终前一个月,威莫茨突然要求波音公司“幻影工作室”和美国空军试验室,从它们的网页中将他本人的资料全部删除,不留下任何痕迹。在提出这一要求时,威莫茨没有给出任何解释。

(来源:《环球人物》)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