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314事件后特色农牧业发展见闻
[ 2008-04-17 09:44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随着西藏粮食基本自给任务的实现,西藏农牧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大力发展农牧业特色产业,打造现代农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成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按照“优势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先发展”的思路,西藏于2004年正式启动了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核心的农牧业特色产业开发工作,效果明显,发展态势良好。

自治区农牧厅副巡视员次真说:“近年来,西藏加大对藏鸡、藏猪、牦牛、白绒山羊、青稞和蔬菜等特色种植养殖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仅去年西藏已完成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37个,带动辐射受益农牧民23万多人。西藏今年将投入2.5亿元,大打高原牌,实施76个项目,让更多农牧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拉萨“3·14”事件后,西藏特色农牧业发展态势如何?记者近日走访了西藏部分农牧区。

堆龙德庆县羊达乡通嘎村:藏鸡养殖收益高

早听说堆龙德庆县羊达乡通嘎村是比较有名的致富村,日前,记者专程来到通嘎村。在午后温暖的阳光下,通嘎村家家户户新房上鲜艳的五星红旗显得更加夺目。

走进村庄,一幢幢宽敞明亮的藏式新居更让人感受到村里百姓生活的富足。

村民卓嘎告诉记者,她家以前是村里的贫困户,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几年前已经顺利脱贫。农牧民安居工程实施以来,她住上了160平方米的藏式新房。在卓嘎家宽敞明亮的屋内,现代化的家用设施一应俱全,地面还铺上了光滑的瓷砖,院内干净的自来水,厨房里的煤气炉,太阳灶上沸腾的开水冒着热气……看着这一切,她对记者说,“靠党的富民政策,这些年我靠养殖藏鸡,这几年家里收入增加了不少,住上了新房,我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厨房、卧室、客厅都挤在一起,现在都分开了。现在卧室里不仅有藏式床,也有了舒适美观的席梦思,现在我们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

村支书阿努介绍说:“去年我们村开始养殖藏鸡,农牧部门得知后不仅给我们提供了种鸡,还给了饲料补贴。去年我们这里共养了7000多只藏鸡,本来还愁着销售不出去,结果城里的商家知道我们养藏鸡后,纷纷主动上门收购,藏鸡供不应求,而且价钱卖的也很好。”在通嘎村藏鸡养殖场,记者看到,新的鸡舍已经盖好,村民们正在搬运刚从陕西新购买的鸡笼。村民们说,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在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下,我们的收入大幅增加,生活可以说是越过越滋润。我们已经尝到了养藏鸡的甜头,今年我们要进一步扩大藏鸡养殖规模,争取今年养1000万只藏鸡。

不仅如此,村里兴办的藏香厂,每年可获利近20万元,为村里百姓增加了不少收入。

通嘎村村民阿琼是1974年入党的一名老党员了,他激动地告诉记者:“现在村子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86%的村民搬进了做梦都不敢想的新房;全村的农民都参加了农牧区合作医疗,村里也修建了自己的医院,群众看病再也不用愁了;村里的学龄儿童入学率也达到了100%;村里还自筹资金办起了学前班……作为一名老党员,看到家乡的新变化,看到乡亲们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真是打心眼里高兴。党和政府真是我们农牧民的贴心人!”

白朗县巴扎乡:大棚蔬菜增效益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记者来到了位于年楚河畔的白朗县巴扎乡。近年来,在党和政府及山东援藏工作队的帮助下,巴扎乡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全乡逐步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去年,人均纯收入3203.99元。

边多是巴扎乡远近闻名的种菜能手,他如今已有8座蔬菜大棚,年纯收入至少4万元。在巴扎乡乡长索朗次仁的带领下,记者在蔬菜大棚里见到了边多,他正在侍弄着就要上市的莴笋,一棚的莴笋长势喜人。边多自豪地告诉记者,技术不好的人家一座大棚收入4000多元就很高兴了,他的能收入8000元甚至更多。去年边多盖起了价值12万元的房子,今年他打算购置、更新一些机器,进一步改造蔬菜大棚,他希望能更好地解决大棚蔬菜的灌溉问题,能有充足的农家肥,保证大棚蔬菜水肥充足。

在恰仓村,记者看到,村民石达今年建起了一座钢架的蔬菜大棚,大棚里上千棵白菜长势良好。在大棚入口处,张贴着一张蔬菜种植的各项参数表。虽然是第一次种植大棚蔬菜,石达却很有信心。石达告诉记者:“我已经进行过技术培训,而且对市场也进行了摸底。”石达打算收了这茬白菜,下一茬种西瓜。

索朗次仁告诉记者,目前巴扎乡共有蔬菜大棚970座,平均每座大棚年收入达5000元,大棚蔬菜的品种有20多个。生产的蔬菜不仅能满足当地需要,而且还销往日喀则。彭仓等村还以村集体的名义在日喀则金龙农贸市场租赁了10个蔬菜销售摊位。巴扎乡还成立了蔬菜协会,协会成立至今,对菜农技术培训2000多人次。索朗次仁说,下一步蔬菜协会打算统一收购蔬菜,统一销售,今年进行试点,成功后扩展规模。2007年,巴扎乡彭仓村70座蔬菜大棚实施标准化建设,通过了无公害产品验收。

隆子县隆子镇忙措村:黄牛改良见成效

走进以黄牛改良为主要收入来源的隆子县隆子镇忙措村的时候,正赶上村里组织村民去村外的荒地上开荒种草,远处还有村民自发地在疏通水渠,一切都显得那么地井然有序。记者随意走进一户人家,户主次仁江村正在用机器加工着年前收割的饲草,夹杂着机器的阵响,次仁江村谈起了黄牛改良给他家带来的变化。次仁江村说:“2002年前家里人均纯收入才1920元,主要来自青稞种植等。自开始养殖改良黄牛五年里,家里先后出售了改良黄牛16头,收入5万多元,包括酥油、奶渣等黄牛改良的奶产品的话收入可达6万多元,日子是一天天见好”。

据山南地区农牧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7月底,黄牛改良已带动项目区农牧民增收301.7万元。

村支部书记拉杰告诉记者,今年村里准备继续通过扩大饲草规模、推广黄牛改良、深化奶产品加工等数措并举的经营方式发展黄牛产业,争取在2008年实现全村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的目标。(来源:西藏日报)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