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对于任何一个学习外语的人来说,都离不开好的教材。对于学习中文的外国人当然也不例外。教材是否对路,直接关系到他们的中文学习能否坚持下去,也直接关系到他们中文学习的效果。
如果一位精通外语的中国人编写了一本对外汉语教材,这并不令人惊奇,但是由一位外国人来做成这件事就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了。请看——
2月16日是一个宁静的星期六,芬兰赫尔辛基沉浸在一派休闲的氛围中。然而,赫尔辛基大学孔子学院却迎来了来自芬兰四面八方的客人,他们前来参加芬兰中文教师第二次报告会。做报告的嘉宾之一就是Tanja——刚刚出版的汉语教材《走吧》的作者。
Tanja Kettunen女士一直自信地在用汉语做着报告。她介绍了自己的新作——一本专门为芬兰人学汉语编写的教材《走吧》。
Tanja拥有经济学和芬兰语两个硕士学位,她目前在初中和高中执教芬兰语,并为大学生培训教学法。汉语是她的爱好,Tanja从1989年开始学习汉语,曾先后3次到中国留学,时间从几个月到两年不等。在此期间,她对汉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回到芬兰后,Tanja在教授汉语时发现,芬兰学生最渴望学习的是最基本的汉语口语,于是她决定亲自动手,专门为芬兰学生编写一本汉语教材。Tanja是3个孩子的母亲,平时除了工作,还有许多事情需要料理。但家人给了她极大的支持,使得她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走吧》这本教材的编写工作。
在Tanja做报告时,与会者传阅了这本书。首先书名就十分吸引人,它充满了动感和亲和力。书的内容编排也像它的名字一样,没有为了编写而编写的痕迹,每段对话都非常自然,就像朋友聊天一样。而且句子不难,没有故意为了体现语法点而出现的生拉硬扯的句子。即使到了教材的后边,也是琅琅上口的短小句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本教材的内容过于浅显,因为在每课后面都附有大量的相关词汇和语法结构,“吃不饱”的学生可以在这里给自己“开小灶”。编者这样做的初衷,是力图不让学生被另一种完全陌生的语言吓坏、吓跑,这个理念也是值得国内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者思考和借鉴的。
本书的另一亮点就是“国别化”,这是一本显而易见的为芬兰人量身定做的汉语课本。除了语法解释和文化亮点用芬兰语以外,课文的内容也体现了芬兰特色,比如,在谈论工作的课文中,出现了芬兰特有的“造纸厂”一词,这无疑是实用的,也让学习它的人感到亲切。在课文中还出现了多处议论下雪和冬天的话题,显示了芬兰的地域特色。整本书学习时间为两个学期,词汇量在800左右。本书共有20个话题,课文都是会话体,每个对话都包含了最基本的语言表达方式,学完马上就可以使用。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问候、交友、点菜、购物等最基本的会话。强调口语是该书重要的编写原则之一,Tanja认为,芬兰人大多内向,不爱说话,用外语交谈就更困难一点。课文设计得简单实用正是为了鼓励学生开口讲话。
汉字常常是外国人学习中文的拦路虎。《走吧》一书用芬兰语系统介绍了汉字的基本知识,包括起源、演变、结构、笔画、笔顺等,让学生即使识字不多也了解汉字的知识,对汉字产生兴趣。更难能可贵的是,该书用了很大篇幅专门介绍了汉语词典的用法,这种“授人以渔”的做法对渴望学习汉语的学生来说一定受益无穷。虽然不一定要求学生都会写汉字,但Tanja在课堂上仍然会教学生一些有趣的汉字的写法,这样学生就可以了解这些字的来历和结构。
《走吧》对汉语语音和语法知识也做了系统介绍。在语音阶段,作者特别强调了芬兰人发音最困难的几个音,并介绍了正确的发音方法,这样对症下药的指导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语法,Tanja是用芬兰语解释的,她认为语法是必须要学的,既要实用,又要符合逻辑。如果不教语法,学生就不能独立说出正确的语句,只能把课本上的或者老师说的话背下来。
对于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汉语老师,Tanja也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应该保持课堂的积极气氛,要尊重学生,要有适当而不是过高的要求,还要会讲故事,使学生避免疲劳。真正的学习来自于内心的需求,而一名好的教师应该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愿望,让学生能够享受汉字和中国文化。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但又是十分令人向往的。Tanja憧憬地说,中国传统观念中对于学习的看法离不开一个“苦”字,倘若我们能够让国外的汉语学习者愉快地学习,不把学汉语视为畏途,那将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呀!(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