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感叹北京新机场 称应尝试向中国学习
[ 2008-03-04 08:56 ]

西方找到了可比之处

“北京机场新航站楼之所以能引起西方媒体的不少关注,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他们找到了可以进行直接对比的共同标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正处在新一轮建设潮流中,像国家大剧院、鸟巢等,运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设计理念、最先进的科技和材料,北京新航站楼也是如此。西方人一下飞机,就看到了与他们的现代生活和物质文明相同水平的东西。这些建筑,与西方是在同一个标准之上。所以,西方对这个问题比较关注。

英国希思罗机场一直是世界最繁忙的机场之一,但现有的四座航站楼中有三座建于1968年以前,随着客流的大幅增加,英国决定建5号航站楼,但遭到附近居民的抗议,工程拖延至今。路透社26日发自伦敦的一则报道称,希思罗机场5号航站楼下月将开放,但抗议者们也开始云集。不过,希思罗机场1/3的航班都曾遭受延误命运,商界人士长期以来也抱怨误机浪费了宝贵时间,并使他们十分沮丧。

对于差别巨大的建设速度,英国《国际建筑评论》2月26日在评论中质疑,“如果北京能够做到,为什么伦敦不能?”《独立报》称,“中国速度”是首先值得学习的积极经验。报道称,“这一对比相当令人恐惧。除了扩建北京机场,中国正计划在未来10年建造97座新的地区机场,其中45座将在未来5年完成;英国自1987年伦敦城市机场投入使用以来就没有建过新机场。我们在为我们目前的核电站的更替而苦恼,人们又强烈反对建火电站;中国每4天就落成一座新电站,去年投入的新发电量超过英国总发电量,尽管大部分都是烧煤的火电站。”报道称,与中国速度相比,英国的官僚制度显得太僵硬。第二个经验是有关平衡个人和集体权利方面,希思罗机场5号航站楼建设一直受到阻拦,大约数千名示威者的个人权利得到了保护,但超过1亿旅客的集体权利没有得到尊重。不过,该报道也认为,“中国速度”也有两个负面教训:一是中国发展有“一种我们不能容忍的残酷性,许多人因为发展商的攫取而没有得到适当的赔偿”;另一个是“中国追随美国的城市发展模式,这种浪费能源的模式已被公认是错误”。

最新一期的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评论称,北京机场新航站楼的亮相只是中国近年来大规模基础项目建设中的一个。今年6月,总长36公里的世界最大跨海大桥将在杭州湾落成。中国近年来基础建设的速度和规模,是过去50年来前所未有的。报道称,中国的大规模基础建设也存在不少的隐患。比如,中国以50%的高速兴建高速公路,最终使大量农田消失,更重要的是,许多农民并不能够获得足够的补偿,这无疑增加了中国现存的城乡社会矛盾。

冷静看待“中国速度”的背后

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中心的卢宜宜博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关于效率的问题,必须看到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很多地区还处在十分贫穷和落后的状态,许多基础设施需要迅速建设起来以带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不允许拖耗太长的时间。中国的政治制度允许大家集中所有资源,快速完成某个项目,民众也充满追求快速发展的激情。而英国已经是个发达国家,基本设施的建设早已在上百年的发展中完成,现在只是完善,处于“锦上添花”的阶段,花更长的时间权衡多方面的利益,如制作精细的环境评估报告,是可以实现的。中国现在也在慢慢开始考虑这些因素。卢宜宜说,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以如此小的国土曾一度统治地球上将近一半的土地,现在依然是全球金融业等经济中心,这不仅仅依靠效率,更依靠精细的制度保障。英国一家建筑设计公司不久前曾经致信南京,提醒称该公司80年前设计的南京一建筑物已经到了设计年限,建议拆除。这一小小事件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讨论。英国就是靠这样精细的制度保障在众多行业获得了国际声誉,而这些制度和原则的建立是要付出代价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倪峰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保持了多年的高速发展和建设,通过量的积累,现在成效越来越显性化,达到了质的变化。以前西方国家看中国是俯视的角度,带着心理优势,但现在看到了中国高速发展的成效,居高临下的心理受到震撼,眼光从俯视开始向平视过渡,这种平等的心态对双方的交流是有利的。另一位中国经济专家称,中国经济增长和建设速度较快,从总体上是好事,正处在发展中的中国需要这样的速度。但这种速度也可能带来我们今天还看不清楚的代价,因此,对来自外部的质疑甚至批评,中国首先应该冷静地对待,要有听得进去的肚量,然后我们还要有理智判断的能力,用自己的脑子决定下一步怎么走。(来源:环球时报)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