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5”前夕,《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与文献系列丛书》首批8册书籍出版。(资料照片)

第一手资料让人触目惊心。(资料照片)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纪念日。在这个日子前夕,76岁的陈玉龙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名录》中找到了自己的名字。“70年了!”老人长叹一声。1937年12月15日,陈玉龙的爷爷、父母、大伯、叔叔、哥哥、弟弟一家七口被日军杀害。7岁的陈玉龙也被日本兵用刺刀刺破腹部,后经外籍医生抢救才活了下来。“8·15”前夕,《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与文献系列丛书》首批8册书籍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包括《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录》三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名录》四册和《东史郎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批判》一册。陈玉龙老人七位亲人的名字,也被《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录》永久收藏。
目前,已有2592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8284名遇难者记录在册。《东史郎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批判》则收录了原日本老兵东史郎最后的遗稿。
“历史不能随着老人的去世被埋没!”
10834条白描式的档案,简短却令人震撼——
“陈板金妹妹:女。年龄、职业不详。遇难前家庭住址:顶山南圩。遇难时间:1938年1月。遇难地点:顶山。遇难方式:被日军杀害。”
“白增荣:籍贯山西。调查时住址:三牌楼校门口。调查时间:1946年10月7日。受伤害情况:1937年12月保卫南京失利后,于12月16日被日军抓至中山码头,在集体屠杀中幸存。”……
“在日本,对于日本人来说没有战争审判这一形式,更没有谁去追究战争的责任,这本书是我对于自己的战争责任的反省。作为尚未公开的记录,昭和天皇独白录被《文艺春秋》公开。如果这一切都是事实的话,作为一个为了天皇而抛弃家庭、奔赴战场浴血奋战的普通人,我想谈谈我的真实感想。”这段印在《东史郎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批判》一书扉页上的话,被看作是东史郎的遗言。
“《东史郎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批判》一书收录了东史郎一生最后的文稿。”日本支援东史郎案审判实行委员会秘书长山内小夜子女士近日接受南京当地媒体采访时说,直到临死前一刻,他都在思考和追究日本人对战争该负的责任。
东史郎的绝笔写在两页方格稿纸上,字迹虚弱乏力。全文472字,概括了日军侵占南京的全过程,并留下心愿,希望他对军国主义的批判能够公开发表。
“历史不能随着老人去世被埋没!”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接受采访时说,“南京大屠杀已过去70年,对幸存者和遇难者名录进行综合调查和梳理,是刻不容缓的事。”
1938年、1951年、1984年、1997年,历史上对遇难者和幸存者曾进行过四次大规模调查,形成了一些名录。1997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发动了14700多人进行调查。这些人主要是高校和高中学生,其中包括26名来自日本的大学生。他们经过专门培训后,在40天内对南京市15个区县所有7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了调查,回收有效结果1213份。
对于幸存者名录和证言的民间搜集也未间断。大屠杀幸存者调查,就成为南京大学历史系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从2004年起,更是扩大到全校多个院系。南大中文系2004级的小董2006年暑假就参加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调查”志愿者活动。活动历时13天,共有30名志愿者参加,他们走访了浦口区沿江街道和泰山街道的所有村庄,搜集到经当事人签字确认的证言150篇。小董感慨地说:“如果我们不抢记下这些,失去记忆的将是我们这些后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