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40%“考场状元”选择大学毕业出国
[ 2007-08-07 09:09 ]

部门声音

“高考中状元不代表未来发展”

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表示,不能以高考成绩作为优秀人才的唯一标准

昨天(6日)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表示,高考状元只能反应一次的考试成绩,并不能完全代表他的所有成就,更不代表他的未来发展。他还批评说,现实当中有以高考状元作为工作成效标准的倾向。教育部不提倡对高考状元进行宣传,也不提倡对高考状元予以奖励。

王旭明说,高考状元虽然有与其多年努力这样的必然因素分不开,但也有很大的偶然因素。自古以来有考试就有第一有最后,但第一不一定是最好,最后一名也不一定是最差的。

他表示,事实证明,高考状元有的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成为优秀人才,也有的被淹没,成为平庸之辈,默默无闻,这也显示,不能以高考状元论英雄。王旭明希望学校、社会和各有关方面能科学、客观、公正地去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优秀,应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反对这种片面的人才选拔观。

王旭明承认,现实中的确有些地区、有些学校、有些部门还有个人存在着认为高考状元是最优秀的人才这种错误倾向。他认为,高考只是人生一个阶段的标准,不能作为唯一标准,更不能作为人生最后阶段的判定标准。

专家观点

“近年高考状元体现综合素质”

中科院专家王极盛认为,高考状元不一定最聪明,但最会学习

中科院心理所王极盛研究员昨天(6日)表示,其实1999年以后的高考状元是综合素质高、德智体全面考核后的、考试成绩最高者,他们其实也是普通人。很多高考状元告诉他,如果再让他们考一次,未必就能够考得比别人好。

王极盛从1999年开始研究高考状元,他当面访谈了400多名高考状元。经过研究发现,1999年以来,高考侧重于素质和能力考查,这时期产生的状元不是过去的那种书呆子,“应该改变过去的两种认识:一种是认为状元一定是书呆子,高分低能;一种是认为状元是神童。”王极盛说。

经过访谈王极盛发现,高考状元并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但他们是最会学习的,他们会思考,会举一反三,会动脑筋。”所以,王极盛反对高考状元高分低能的说法,“1999年以前的我不敢说,但1999年以后的高考状元的分数是他综合素质的体现”。有些状元还是多面手,到了大学“都朝气蓬勃”。(来源:新京报 编辑:肖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