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10年的香港电影
[ 2007-06-25 16:00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香港电影在改变,香港电影人如今最热衷的话题是4月14日刚刚成立的香港电影发展局,以及随着新机构成立而来的每年3亿元港币的电影发展基金拨款。到达香港的那天,香港传媒评论说,“想穷都难”。

对于香港电影来说,这不仅仅是个穷或富的问题。“从前香港电影完全是自由市场,这3亿元港币怎么用,大家都在讨论。”电影人文隽说。无论如何,变化已经发生。赵良俊说:“对香港人来说,回归是个戏码,就好比结婚是人生的戏码。回归一年,没有什么可讲;一过10年,就没有回归了,已经是成为了。回归的意思,就是在归程中。10年,正是一个点。”

·香港电影丢失了什么

在这个曾经的“东方好莱坞”里,电影似乎和香港市民的生活越来越遥远了。《明报》在颁奖礼当天的社论中指出,香港电影在缩水,2006年港产片数量只有42部,其中还包括CEPA签订后与内地的合作影片,而在香港电影的鼎盛时期,每年出产的数量在300部左右。曾志伟则在颁奖礼上说,香港电影2006年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无间道风云》上演后好莱坞开始重视香港编剧,坏消息是香港电影院的数量从144家减少到了46家。出席金像奖的面孔里,除了大家熟悉的刘青云和舒淇,还有依然被老香港人视为“北姑”的周迅和霍思燕,甚至更“北”的赵本山。同样曾被目为“北姑”的巩俐在2006年拿到了香港居留权,却选择缺席金像奖,理由是组委会为其预定的酒店不符合标准。4月16日一大早起来,各大报纸的当日头条是奥运会门票开始预售,然后是“小甜甜”龚如心的灵堂布置;金像奖基本只做一到两个版,焦点集中在得奖名单和女星礼服比拼上。《明报》的社论说,一年51部电影,奖项“分果果”都分得到,还有什么悬念可言。文隽把回归10年的香港电影总结为“八得八失”,这“八得八失”包括:“一、得到内地市场,失去本土阵地;二、得到国际荣誉,失去“香港”品牌;三、得到新媒介做平台,失去传统电影院票房;四、得到政府高度关爱,失去投资者信心;五、得到学院生力军,失去行内接班人;六、得到大中华文化的融会,失去独有的香港特色;七、得到愈来愈多颁奖礼,失去观众的关注和民心;八、得到免疫力,失去抵抗力。”其中对“得到内地市场,失去本土阵地”的解释是:“香港电影利用合拍方式,在内地市场获取到巨大的票房利润,内地和香港民营公司的携手日趋成熟。但是,香港本土的电影生意却一蹶不振,过去香港人热捧香港片的热情不再,票房数字从几十亿元下滑到三四亿元,数量也从10年前每年200多部,急降到这几年勉强的50多部。”

香港电影圈里流传着一个听上去很悲情的故事:2001年底,圣诞节前的一个晚上,尖沙咀一家酒吧里,一位老导演过生日,那老导演收了7个徒弟,酒过半巡,7个徒弟中的5个忽然把他抬到沙发上,各端一杯酒,双膝跪下,哽咽着说:“师傅,我们对不起你,这一行实在没办法混了,我们要找别的生路。”这个情景发生时,叶泽锟在场。他是香港影评人协会的经理,当时,他的心情也很灰暗,因为他的一个原本敲定由张柏芝出演的剧本那时也流产了:“那天,我真觉得香港电影完了。”

“香港电影早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和回归并没有关系。”无论是银都的方平、捧出宁浩的余伟国,还是导演马楚成,都有这样的共识。文隽在“八得八失”里有一点是:“得到政府高度关爱,失去投资者信心。”这一点香港电影人有共同体验,叶泽锟说,他的那个剧本流产,主要就是因为原来的投资商变卦,找不到新的投资商。闲谈中和方平说起内地电影导演“忽悠”投资商的故事,方平开玩笑说:“老板是稀有动物,我们要保护他。”

方平认为,投资者对香港电影失去信心,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这也是目前香港电影人的共识。拍摄过《独臂刀》的大导演张彻甚至更早“唱衰”香港电影。早在1988年,他就指出,香港电影题材狭窄,一切靠为数不多的明星支撑:“依照目前状况,少则一年,多则两年,香港电影必走下坡。现在则是1988年已近尾声,写在这里,立此存照,且看我判断如何。”

其后的发展不出张彻所料。按照香港电影节艺术总监李焯桃的说法:“1990年我们觉得香港电影已经衰落了,结果1994年之前又回光返照了一下。1994年之后,香港电影真正开始走下坡,而且不可挽回。1998年金融危机彻底打击了海外投资人对香港电影的信心。”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