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将自造三千吨级潜艇 2021年服役九艘
[ 2007-05-17 16:06 ]

“张保皋”级(德国209型)潜艇(即KSS-1潜艇)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韩国国防部16日召开“防卫会议”,决定投入庞大金额,从2010年起独立设计和建造三千吨级潜艇,并从2018年到2021年,将九艘潜艇陆续送交海军服役。本次会议还决定改进指挥所用装甲车性能、第二次量产可携带地对空诱导武器等计划。

台湾中广新闻报道,韩国国防采办局的发言人说,该计划预计耗资约37亿美元,代号为“KSS-3”,该级艇首艇将采用韩国本土技术。该发言人同时还否认了此次造船计划是开发核潜艇的报道,并列举了两点原因:首先,韩国不具备建造核潜艇的技术;其次,运行核潜艇需要经过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检查。拥有核潜艇将违反1991年南北朝鲜间签订的朝鲜半岛禁止核武器联合声明。

在“KSS-3”计划实施之前,韩国海军计划先实施“KSS-2”计划,在2012年到2020年间建造6艘1800吨的214级潜艇。目前,有三艘214级潜艇正由现代重工船厂与德国联合开发与建造,首艇计划在2009年入役。

韩国海军当前共有九艘德国建造的209级柴电潜艇(1300吨),这批潜艇(韩国叫“张保皋”级)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入役的,每艘艇寿期为25年。

作为韩国KSS潜艇计划的最新发展,“KSS-3”型潜艇专案启动意味韩国终于开始了潜艇国产化阶段。而更令国际社会关注的是,自2004年1月“KSS-3”型潜艇项目曝光后,就多次有消息称韩国军方意图在“KSS-3”型潜艇上使用核动力推进方式。尽管韩国军方公开否认了“核潜艇说”,但仍对“KSS-3”专案有关资讯披露语焉不详,这令“核潜艇”迷雾始终笼罩不去。

截止目前,对于“KSS-3”型潜艇的动力系统将采用何种模式仍没有明确的消息。但大多数国际防务观察家都认为,“KSS-3”型潜艇采用核动力驱动的可能性不大。

首先,从装备发展惯例来看,目前拥有核潜艇制造能力的五个核大国在潜艇发展之路上普遍采取了“先常后核”的模式。而自1982年韩国海军首次部署国产微型潜艇以来,韩国潜艇制造没有出现过阶梯飞跃的趋势,目前仍然停留在来件组装——自主仿制阶段,在整体设计和制造水准上,短期内还不具备跨越常规动力直接迈向核动力的条件。

其次,从技术角度看,目前随着常规潜艇远洋化、大潜深的发展趋势,常规潜艇重型化已成为事实。传统的吨位限制已不再是常、核之间的界限。“KSS-3”潜艇的最小设计排水量将达到3000吨,而世界上最小的军用核潜艇——法国的鱼雷攻击型核潜艇“红宝石”级排水量只有2670吨。围绕动力系统的核心技术才是两者间最大的区别。核潜艇的设计是以艇用核反应炉为中心的,尽管韩国目前已具有规模化民用核能体系,是核技术出口国之一,并在2000年利用原子蒸汽镭射同位素分离法(AVLIS)获得了浓缩铀,被国际工业界认为已具备实验室规模的铀浓缩能力,但作为纯军事用途的艇用核反应炉技术,其小型化、特殊环境下的复杂性、安全性要求远远超过了民用标准,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核灾难。在短期内达到以上条件,对韩国来说,难度可想而知。而在常规动力方面,通过对德国214级潜艇的引进,目前,韩国已对于德国PEM燃料电池模组组以及钠硫化物高能电池等AIP(不依赖空气推进)技术有所掌握。

此外,韩国有很强的大推力船用柴油机制造实力,世界最大功率的船用电子控制柴油发动机就是由韩国制造。两相对比,常规动力无疑具有更大的现实优势。

第三,战略需求。目前,朝鲜半岛南北军事对峙主要集中在空陆体系对抗,韩国不存在大规模远洋军事对抗的可能。而韩国国防发展纲要中也指出,海军着眼于未来海洋权益的保护以及在与邻国的领土争议中保持优势。在这些方面,作为战略武器的核潜艇并不比常规重型潜艇具有更多优势。(来源:香港中评社 编辑:陈凡)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