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晓龙
郑晓龙:为婚姻生活作出完美诠释
婚姻语录:细水长流的平凡生活
“我拍《金婚》是受父母婚姻的启示。我对婚姻的理解是:婚姻就是细水长流的平凡生活。”该剧导演郑晓龙是国内电视剧无可争议的领军人物。他导演的《北京人在纽约》至今被人津津乐道。此次他再次亲执导筒,率领100多人的庞大摄制组,力求为观众再奉献一部影视精品。《金婚》因取材于郑晓龙父母的生活片断,一度被认为是他借电视手段为父母的婚姻作传,其实他只是受父母婚姻的启示,希望为上一辈人的婚姻生活作出完美的诠释。在当前人们已经对充斥荧屏的古装戏普遍审美疲劳,对滥情戏亦相当厌倦的局面之下,郑晓龙相信《金婚》一定可以让人们重拾那些纯真年代的温情记忆,对于感情和婚姻有一份美好期待。
《金婚》火爆全国,身为导演的郑晓龙,自然开心不已。“我拍的电视剧不多,因为我本身还有许多行政工作要做。《金婚》恰恰是我为数不多的电视剧里拍得很愉快的一部。现在这戏火了,也算是对我们工作的一种承认。”郑晓龙告诉记者,《金婚》原本初剪时有68集,精剪后变成60集。
据郑晓龙介绍,在拍摄过程中,他不但要求演员的表演要贴近生活,而且所有场景和细节都要最大限度还原各年代的生活本色。“如此频繁地更换年代,不但对于演员的表演是个挑战,对化妆、服装、道具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为了原汁原味呈现各个年代的特色,这戏从开机之日起,服装和道具部门就想方设法,从民间征集了大量服装和生活用品。从佟志身穿的背带工装裤,到一件1950年代的蓝棉袄,从墙上的挂历,到黄色‘面的’的顶灯。大到一辆50年代的公共汽车,小到一张70年代的自行车票,所有细节都要求有年代真实感。剧中使用的道具数以万件计,光是最直接表明年代特点的报纸就每年两张共制作了100张。”
郑晓龙告诉记者:“为了给文丽制作50年代流行的花裙‘布拉吉’,服装师赵文秀带着几名助手跑遍整个北京,将花布的品种近乎买全了。”
郑晓龙还说,《金婚》的成功还真得感谢那些热心的观众朋友。“比如剧中面的上的顶灯,就是一位热心的出租车司机亲自送到剧组的。《金婚》选用了京棉集团宿舍的一幢筒子楼作为佟志和文丽的住房。居住在此的老师傅们,听说这戏是反映工人生活的,纷纷向剧组提供50年代的工作服。一位姓赵的老师傅与剧中的佟志同龄,恰好也是1956年结婚的,刚刚度过金婚。听了剧情后,他把自己一件结婚时的蓝大衣贡献给了剧组。张国立就是一直穿着赵师傅的大衣扮演佟志的。”
编辑:杨鑫 来源:上海星期三/作者/唐戟 金贝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