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以下几点须加以注意:
(1)在治疗前必须让受术者了解治疗过程,告之需要多次重复治疗,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准备和思想准备。
(2)仔细询问受术者的既往病史。虽然激光脱毛没有绝对禁忌证,但有瘢痕疙瘩病史、在治疗区内有现症感染或有单纯疱疹感染病史、在六周内曾使用过其他方式如蜡脱毛者、对氢醌或其他漂白剂过敏或在6个月内有使用13-顺维A酸病史者,均应列为相对禁忌证。对暴晒致皮肤较黑者,应等待一段时间或通过积极处理后再进行治疗。对疱疹高危患者可应用阿昔洛韦预防,口服0.4g,3次/d,治疗前后各5d。
(3)治疗中,医师和受术者均应佩戴激光防护眼镜,防止眼睛受激光损伤。
(4)先做试验性治疗,在能量密度测试取得最好的效果后,方可进行全面治疗。治疗参数最好要根据受术者临床表现和治疗情况实现个性化设置。毛囊周围存在感觉神经末梢,这就提供了一个判断激光治疗时能量密度是否足够的主观指标。一般来说,如所设置的能量密度是合理的,在治疗时受术者会感到每个毛囊中有一种被针刺的疼痛感;如果完全没有感觉,则可能所设置的能量太低。
(5)在半导体激光脱毛时,如使用冷却手具或在强脉冲光脱毛时,治疗中要对手具施加一定压力,可使手具与皮肤保持较好的接触,也可驱赶局部的血液、减少氧合血红蛋白吸收激光能量。为了获取适当的表皮冷却效果,在发射激光前,手具需与皮肤保持0.25~0.50s的接触;治疗后,手具立即抬起并移向下一个治疗点。此外,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光导头的清洁,外部灰尘会增加光的吸收而产热,增加表皮的损伤及疼痛。
(6)光斑重叠不能多,重复照射会加重皮肤损伤,间距过宽则影响治疗效果。
(7)基于不同部位的毛发有不同的生长周期,治疗的间隔应有差异,如头部毛发有相对较短的休止期(约为12~16周),故间隔1个月治疗,可使其进展到生长期。躯干和四肢毛发的休止期为12~24周,因此治疗间隔以2个月为宜。但我们认为,下一次的治疗应是当毛发开始再生时进行,此时疗效最好。
(8)激光脱毛虽并发症少、且多能自行恢复,但还是应提醒受术者,以便出现并发症时,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
四、不良反应与并发症的防治
激光脱毛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术后局部红斑和毛囊性水肿,多可在数小时后自行消退。少见的并发症是局部结痂、紫癜、水疱、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皮脂分泌增加。组织学研究显示,脱毛激光并不影响真皮和胶原,因此不会导致皮肤结构的改变。但潜在的并发症,如褐黑素受光照后生成的自由基是否会产生潜在的慢性危险,尚待进一步证实。
由于正常皮肤中的黑素细胞对波长为694nm及755nm的激光吸收很强,而毛囊周围的正常组织对其吸收很弱,这对治疗含有黑素细胞较少并具有黑色毛发的白种人疗效好,对黄种人则可引起皮肤暂时性色素改变。皮肤色素的改变可能与皮肤色素细胞接受激光后引起的变化有关,可能存在多个环节的影响,但主要是黑素合成的刺激或抑制,而不是黑素细胞的破坏,因此多数可以在6~8周内消退,很少需要特殊治疗。色素改变的亚临床变化更为多见。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色素沉着,可对皮肤进行漂白,并在治疗后3个月内应防止过度暴晒,在户外活动前使用SPF(防护系数)>15的防晒霜。
瘢痕形成多是因为治疗剂量过大导致皮肤热损伤过重、或治疗区继发感染、或是瘢痕体质和患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等。如治疗红斑持续时间长,可涂抹皮质激素类软膏。对结痂和水疱应注意加以保护,以防继发损伤和感染。
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是选择好受术者和认真的操作。应根据受术者肤色选择好能量并使用冷却装置。皮肤对激光的最大承受能力与皮肤颜色成反比,肤色深者,激光能量一般要降低。对皮肤较黑或暴晒过多的受术者最好术前4~6周使用2%~4%的氢醌或视黄酸,并注意防晒。氢醌只影响真表皮交界和沿毛鞘远侧的黑素而不影响毛鞘近侧、毛隆突部及毛球区的色素,所以并不影响治疗效果。
激光脱毛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主要与能量密度和表皮中的黑素含量有关。此外,波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波长越短,被表皮黑素吸收的能量也越多,因此更易引起表皮损伤。不良反应的发生还与季节变化、治疗部位和日光照射等有明显关系,遵守术前术后的指导和正确的操作,可使不良反应减至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