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帘洞石窟群:坐落在武山县城东北约25公里处的钟楼山鲁班峡谷中。现由水帘洞、拉稍寺、千佛洞、显圣池四个单元组成,是丝绸之路东段一处重要的佛教石窟寺院。这里山势挺拔,突兀壮观;绿树成荫,山花烂漫;洞中泉水奔涌,山间溪流潺潺,景色幽静宜人。二OO二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群峰叠嶂觅无路,乱石开径别有天”,为理想的游览胜地。该石窟开凿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历代修建,主要有水帘洞、拉稍寺、千佛洞等名胜古迹,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帘洞在形似斧劈的试斧山东侧之峭壁上,是一个约50米长,30米高,20米深的拱形自然洞穴。每当雨季,洞顶、洞壁泉水、雨水一齐涌出,洞檐流水如注,恰似珠帘掩门,故得名水帘洞。洞内有四圣宫、观音寺、南殿、菩萨殿等多座建筑,各殿、台、亭、阁依自然岩洞有开有合,错落有致,工艺精巧。其中尤以菩萨殿最为高大华丽。该殿上下两层,下层石壁洞中有一汪清池,清澈见底;上层横匾大书“西山暮雨”四字,内塑当地民间传说中的麻线娘娘;水帘洞的崖面上保存着北魏、隋、唐、元各代的佛教巨幅壁画。整个洞内楼台、泉石、雕塑、画像相辉相映,大有天然布景之趣。拉稍寺又名大佛崖,在一块巨大的悬崖峭壁上摩崖浮雕塑造了一尊高达四十余米的释迦牟尼佛像,比麦积山石窟东崖大佛高一倍多。佛座属于仰俯莲座,莲花花瓣之间塑有狮子、鹿、大象等,或站或卧,排列对称,雕琢古朴,形象生动,造型艺术水平极高。
拉稍寺的壁画约占整个崖面的三分之二左右,由于受风雨长期剥蚀而大部脱落,现存的壁画也非常珍贵。大佛之上架设三十 一米长、三米深的木结构遮檐,遮檐上悬挂风铎,清脆悦耳的风铎钟声,悠扬地回荡在峡谷之中。拉稍寺是在北周明帝成元年间(公元559年),由当时柱国大将军陇右大都督秦州刺史尉迟炯与一个比丘合建的,后经隋、唐、元几度重修,期间经历了五朝八个世纪,保存了大量北周至元代各个时期的石窟艺术珍品。
千佛洞因壁画千佛而得名,又因摩崖悬塑七尊佛像,俗称“七佛沟”。位于拉稍寺西北约一公里的天然石穴之中,岩洞一侧峭壁上以木桩栈道为界把壁画和悬崖塑像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上部造像刚健淳厚,作风古朴,与炳灵寺石窟169窟西秦建宏元年(公元420年)的塑像风格相似;下部塑像与上部手法不同,特别是菩萨像丰满清秀,颇具北周特点。
水帘洞和显圣池的崖面上也保存有北魏、隋、唐、元各代的佛教巨幅壁画。此洞也是天然岩洞,所建亭、台、楼、阁依照自然岩洞排列,虽系近代建筑,但布局合理,工艺精细,错落有致,大有洞天福地的妙趣。尤其菩萨楼最为高大华丽,内塑当地民间传说的麻线娘娘,满挂楹联匾额,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