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三:
主角:叶先生
职业:贸易公司主管
年龄:36岁
家庭所在地:上海
旅游成员:一家三口
旅游地:青岛
"换房旅游"对象:亲友
去年国庆,在一家贸易公司任主管的叶先生决定好好陪夫人孩子出去旅游一番。然而往景区宾馆打了一圈电话,发现节中许多宾馆住宿紧张。虽然叶先生已经买了车,"行"是没问题,但这"住"还真让人伤脑筋。正烦恼间,叶先生从网上发现一篇报道文章,说的是欧洲流行一种度假新方式:节假日里,两个异地家庭互换住房,"你到我家来,我到你家去"。这样的出游,住宿可以"一毛不拔",省下一大笔开销,而且出门在外照样有在家一样的感觉,让旅游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对换!"叶先生兴奋起来,"咱是否也可以用对换的方式解决出游的住宿问题呢?"但四处打听后,他又有些失望。曾经有一家旅行公司试图充当媒介,整理出"供"、"求"目录,以便交换,但实践的结果却是乏人响应,所以没有可供叶先生选择的对换者。一琢磨,叶先生也就想明白了:换房旅游的基础是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相互换房者都必须保证不损坏对方房屋家什。在信用比较缺失的情况下,陌生人之间的换房旅游在中国一时还难以展开。"不过,亲友之间信用问题不大,是不是可以在亲友间尝试一下换房旅游呢?"叶先生拿起电话打到青岛的表弟家,想不到表弟也来劲:"我们全家也正想借国庆节的机会到上海看看,但担心一大家子和你们住在一起,既麻烦你们,大家又都拘束,两家互换听起来还真解决了问题。"
叶先生没想到能与表弟一拍即合,在青岛旅游的那几天,叶先生一家住在表弟的家,真是有一种宾至如归之感,他对夫人开玩笑说:"以前都是到表弟家做客人,想不到这回是来做主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