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先生与他的房子
环球在线消息:一幢老洋房,一个孤独的老人,一个突然闯进来的女记者,三个看似不相连的元素,构成了一部纪录片《房东蒋先生》。这部在2004年底制作完毕的片子已经获得不少奖项,其中包括2004年韩国EBS国际纪录片节大奖等,最近的一次得奖是在上个月底,它击败了来自中央电视台以及十余家世界各大电视台选送的纪录片,获得2006年第二届卡塔尔半岛国际电视节国际纪录片铜奖。昨天,记者采访了这部纪录片的编导之一、上海纪实频道《往事》栏目的干超。谈起拍摄这部片子的最初原因,他说,他们想通过这座老房子以及它的主人,来反映中国当代历史变迁除了改变城市的面貌之外,是否可能同样改变一个人。同时,他和合作者梁子也尝试了一种新的纪录片拍摄方法,让拍摄者和被拍摄者同时出现在一个共同的故事中,这种尝试至今仍备受争议。
一幢有故事的房子
纪录片的整个故事,听起来有点像现实版的电影《我们俩》,不过主角从金雅琴演绎的老奶奶换成了现实生活中花甲之年的蒋先生,而小女孩则成了“强悍”的、曾当过中越战争前线记者,又从非洲远游归来的北方女子梁子。干超回忆:“2002年,梁子刚从非洲回来,我们相约要看她在那里拍摄的纪录片,当时觉得住酒店有点贵,就通过同事联系到蒋先生这里。”
这是蒋先生第一次接受一个外人进入他的“王国”,60年前,他出生在这幢房屋,当父母因为历史原因,带领其他子女相继离开上海的时候,只有他被孤独地留了下来,独自看守这幢600平方米的房子。其间,他又历经“文革”中的“驱赶”,被迫离开了房子18年,直到1984年才重又回到这里。正当他可以想在自己的“王国”中安度晚年的时候,市政建设的进程又延伸到这里,他居住的地方成了动迁的对象……“这个老人60年的命运和老房子是紧紧捆在一起的,而且他们两个作为一个整体,成了中国当代历史的一个缩影。当梁子跟我们聊起这个怪老头时,我们鼓励她用DV把它纪录下来,哪怕只是随便拍拍。”干超如是说。
一部受争议的纪录片
干超说,按照拍摄纪录片的手法,一般来说,拍摄者和被拍摄者要处于一种“隔离”状态,这样才能够客观地讲述整个事情,“但是这部片子里,我们把拍摄者和被拍摄者放在了同一个空间里。”因为这个拍摄手法,使得这部纪录片至今还颇受争议,但是干超本人倒觉得这种拍摄手法非常有趣,“你可以发现在前半段里,梁子是不出现的,她只是作为一个记录者,拍摄着这个孤独的生活在自己的房子中,过着西式生活的‘老克勒’的生活,但是在最后,老人主动把梁子手中的摄影机拿了过去,拍起了这个外界的‘闯入者’。”
对于这部片子能够获得这次卡塔尔半岛国际电视节国际纪录片铜奖,干超也显得有些意外,“那个电视台是因为对阿富汗战争的报道而一举成名,而这次的金银奖作品分别来自法国的ARTE电视台和日本的NHK电视台,都是讲述战争中的孩子,我们的片子获奖,可能因为这是一个中国的故事,一个无法在世界其他角落被复制的故事吧。” (记者:霍燕妮 来源:新闻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