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施琅不仅是“海霹雳”(图)

[ 2006-04-06 08:46 ]

 


《施琅大将军》剧照

环球在线消息:正在央视一套热播的《施琅大将军》,带观众走近了施琅这位历史人物。昨日记者对话《施琅大将军》的导演宁海强,与他一起再看这位“海霹雳”。

观风向拍海战

导演宁海强曾执导过《弹道无痕》、《艰难抉择》、《壮志凌云》等,对作战场面驾轻就熟,但他觉得拍海战和拍陆战不一样,“拍摄海战必须了解潮汛、潮期、水流、风向。我们每天早上,剧组都要观察挂在外面的旗子,才能安排当天拍摄什么样场面的戏。比如在泉州和晋江海域,通常刮南风,海面平静,刮北风就有大风浪,不能拍摄。”

据悉,为拍摄制作的木船完全依照当年施琅所用战船设计,内部没有发动机,只能靠风帆把船拖进海域。宁海强介绍说:“有一次,我们把潮水的时间计算错误,没有打听准确,以为在下午三点前退潮,结果我们将船拉到海深的地方,潮水很快退掉,我们的船在滩头上搁浅,船斜在海滩上,但是大队人马拉出去了,无法放弃拍摄。结果,摄影师竟然把镜头斜着完成拍摄。”由此,宁海强更佩服施琅的海战指挥才华。

“我现在才明白,施琅能一举收复台湾,在于他对海战的深入研究。施琅在收复台湾前对海战有十年研究。

当时他在京城休歇,对潮期、潮水计算曾做过很深入的了解。”澎湖一战,宁海强充分展现了“海霹雳”的海战指挥才华,“他利用澎湖守军统帅刘国轩的特殊身份打了一场漂亮的海战。刘国轩当过施琅副将,刘国轩以为自己对施琅很了解,错误想象施琅进入澎湖后,会停在滩头。当施琅如他所料停在滩头时,刘国轩向施琅船队发起进攻,结果施琅凭借对潮期特殊变化的正确判断,把握好涨潮时间,正好在刘国轩船队攻近时,将自己的船队撤出,使得刘国轩的船队相当狼狈地陷在滩头。”

据介绍,在《施琅大将军》中,有大篇幅海战情节,这在过去古装剧不多见。

施琅家风严谨

电视剧《施琅大将军》为了表现施琅在攻台时的决心,把9个儿子带在身边,父子同上阵,其中又以表现大儿子和二儿子为主。

几年前,欧阳震华演的悬疑剧《施公奇案》让观众记住了“施公”,可今天好多观众看了《施琅大将军》,见了此施公,忘了彼施公,施琅次子就是《施公奇案》的主角施世纶。编剧张笑天评价说,施琅家风严谨。“乾隆曾经赐匾给施琅的儿子,乾隆只亲笔提字赐匾给两个清官,其中赐施公匾额‘天下第一清官’,这都是施琅家风严谨,教导有方的表现。”

链接 影视文学作品中的施琅

本报记者郭慕华报道 施琅的一生为文学和影视创作留下极大的创作空间。当今天,大多数习惯于通过影视文学了解历史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百变”的施琅。

小说《鹿鼎记》中的施琅 武夷派高手

《鹿鼎记》全书50回中,有12回出现施琅。在金庸笔下,施琅是一位武夷派高手,踌躇满志却不善阿谀奉承的将军,还是恩怨分明的性情中人。如书中有一段:韦小宝奇道:“施将军是福建水师提督,不去福建带兵,却在北京玩儿,那为什么……”施琅道:“韦大人取笑了。皇上召卑职来京,垂询平台湾的方略,卑职说话糊涂,应对失旨,皇上一直没吩咐下来。卑职在京,是恭候皇上旨意。”

金庸叙述施琅事迹,如曾以福建水师提督的身份在北京待过几年,及施琅收复台湾,反对清朝廷弃台等事迹,历史上都确有其事。

小说《康熙大帝》中的施琅 主战大臣

军人出身的二月河在小说《康熙大帝》中这样描写到:康熙就收台时机问计群臣,把文武百官分为四派,一是主张战,二为弃,三为缓,四为安抚招安。主张放弃台湾的大臣认为台湾乃弹丸之地,又远隔大海,出兵将得不偿失。施琅等主战大臣力陈弃台等同卖国,只有出兵征剿方能使台湾当局俯首称臣,再不敢有非分之想,从而确保大清寸土不失。面对弃、缓和招安建议,康熙果断发兵台湾。曾有十年军龄的二月河说,如果自己是当时清廷重臣中的一员,毫无疑问会站在主战派一边。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施琅 单眼指挥战斗的将领

陈家林导演的《康熙王朝》中,曾出现过施琅形象,虽未详细挖掘,但是陈家林用影像再现了二月河原著小说《康熙大帝》中的施琅。(记者:郭慕华 来源:竞报 )


康熙收台,清军经过长时间禁海困岛和水上练兵后,接到皇上密旨要他们限期攻台,深识海战的施琅即令战船齐发。激战中,施琅被敌箭射中眼睛。谁知施琅用力拔出利箭,将箭头带出的眼珠子吞到肚里,他以“父母给的不能丢弃”来激励将士誓将台湾收归大清,施琅硬是单眼继续指挥战斗。


数年不曾涨潮的海水突然潮涨,使清军战船势如破竹。福建总督姚启圣仰天长呼惊叹:“天意,天意啊,海峡两岸不可分,亲情一条根!”

链接 编剧张笑天:还原真实的施琅

本报记者郭慕华报道 随着央视一套《施琅大将军》的热播,施琅再次走入观众视线。以新的历史观再现施琅的同时,记者对话了《施琅大将军》编剧张笑天。


张笑天向记者介绍道:“海上气候几乎没有连续七天无风的日子,风向问题是当时征台战术设计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关于借南风,还是借北风征台,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与当时的福建总督姚启圣有过很长时间的争论,施琅主张借南风出兵,姚启圣主张借北风出兵。施琅为了避免军事指挥混乱,向皇帝请命,要求指挥水师作战应由他一个人说了算,施琅承受的压力非常大,为此得罪了姚启圣。”


有人认为施琅再回台湾一定会血洗郑氏家族,因为郑氏家族曾杀了施琅家里七十二口人。而张笑天向记者介绍说,施琅再回台湾后,并未杀郑成功的儿子郑经,还参拜郑成功墓。在郑成功墓前,施琅发表感言表明心意,他将不杀郑家任何一个人。

 

一周新闻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