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航:李安的成功秘诀-一心作“人伦文章”

[ 2006-03-10 10:32 ]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李安又获奖了,为什么说是“又”呢?国际影坛最重要的四个大奖(奥斯卡外语片奖、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柏林电影节金熊奖),除了金棕榈,其它三个已被这个刚过天命之年的华裔导演“尽入囊中”。相信,如此含金量之高的“获奖专业户”,甭说是同为炎黄子孙的张艺谋难以望其项背(张也只是捧过金熊、金狮,尚未得过奥斯卡,至于金棕榈也是从未染指),恐怕连斯皮尔伯格、阿尔莫多瓦这样名头响亮的世界级电影大师也得甘拜下风吧。

 这几天,网络报刊上,随处可见李安手捧金狮的照片,在强手如林的国际A级电影节摘取人人称羡的大奖,换了别人,要么喜极而泣、要么狂放失态(我记得自导自演《美丽人生》的意大利喜剧明星罗伯托-贝尼尼,当年凭此片拿下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之时竟然激动得趴在地上亲吻评委会主席的脚丫子!),而李安始终像他执导的那些影片一样从容淡定,最多也只是露出浅浅的、还捎带点羞涩的笑容而已。

所以我一直在想,对于竞争激烈的国际影坛来说,这个外表斯文儒雅、说话轻声细语,甚至长得有点“面”的中年男人,究竟凭什么具有如此之大的杀伤力呢?

其实,李安并不是什么少年成名的“天之骄子”,翻看他过去的履历不难发现,这位手捧“金熊”“金狮”荣誉的国际名导也曾迷茫过、失意过,最惨痛的回忆是:从纽约大学电影系毕业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竟无戏可拍、赋闲在家,靠老婆养活!无奈之余只好当起了家庭“妇男”,天天下厨烧菜做饭,谁知这一等就是六年!所幸“家庭妇男”的生活使他对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让他名满天下的代表作《饮食男女》的构思最早就是源于李安的这段经历,这大概也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吧。

国内一位研究电影史的学者说,李安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得到东西方的广泛认同:其实是一种“旗袍文化”——既是从旧的而来,但现在又成为现代服装,老的和新的结合成一体,这种思维反映到电影界就是李安现象。

此话有理。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李安所有的作品都是关注“人伦”的。李安的文化基础是中国的,而中国的儒家文化则是以“人伦”为基础的,从这方面看,李安是有文化传承的:出生在台湾的李安,父亲是江西人,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李安自幼受父亲教诲,父亲的形象在他心中根深蒂固,因此在他早期的作品《父亲三部曲》(即《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中,由台湾资深演员郎雄扮演的父亲形象几乎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观念的象征,而在《推手》中中国父亲与美国儿媳的冲突、《饮食男女》中老派父亲与新潮女儿的种种矛盾,都是在人伦基础上“大做文章”:即便后来获奥斯卡奖的《卧虎藏龙》属于武侠片的类型,内里也有很鲜明的人伦色彩:周润发饰演的剑客李慕白虽然喜欢师妹俞秀莲,只因后者的丈夫当初牺牲性命救了他,李慕白才一直困扰于“朋友妻,不可夺”的传统观念压抑着内心的情感,刚刚在威尼斯获奖的《断臂山》虽然是以美国西部为背景,描写同性恋题材的,但里面互相爱慕的两个牛仔也是因为背负着人伦的压力不得不分开、各自成家,以至于留下了终生的遗憾―――可以说,通过“人伦”这枚棋子,李安激活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棋局,使中国的传统文化“洗心革面”,再焕生机。这大概就是李安,这位东方导演能够在西方世界畅行无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所在吧。

遗憾的是,像李安这样的实在是凤毛麟角。这几年进军好莱坞、走向世界的华裔电影人为数不少,可大多好比是“老向导瞎了眼——找不着北”:以舞枪弄棒见长的李连杰在洋枪洋炮面前失了光彩,一向天马行空的徐老怪到了大洋彼岸却拍出了三流的枪战片,昔日风流潇洒的小马哥周润发如今只能拖着肥胖的身躯在好莱坞的B级制作里混口饭吃。至于张艺谋,《英雄》也是打的“奥斯卡”这张牌,但为暴君歌功颂德和浅薄无聊的和平主义使影片完全背离了中国的武侠精神,同样也遭到了美国人的冷遇。而以唐朝为历史背景的《十面埋伏》,更是一部西方式的庸俗三角恋爱的中国翻版,全无丝毫的盛唐气息。我们绝大多数的电影人在走向全球化的同时丢掉了自己民族传统的、古老的东西,陷入了可悲可笑的“东施效颦”的境地,这有点像耍大刀的关云长改使枪了——分明是扬短避长嘛!而李安在好莱坞纵横驰骋的同时,却依然固守着东方文化中那份生生不息的人伦精神,从这点来看,是不是值得我们国内的电影人警醒呢?

上个世纪中叶,旅美大学者、著名作家林语堂因为执着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从而获得了“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美誉,今天,对于坚守中国文化魅力的李安来讲,“脚踏东西文化,一心作人伦文章”似乎成了李安在好莱坞屹立不倒的不二法则吧?

写在这里,忍不住说一声:向李安同志学习!向李安同志致敬!(来源:新浪 曾子航/文)

 
 

 

一周新闻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