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莱美如今另类为哪般?

[ 2006-03-03 15:42 ]

 

本年度格莱美“最佳另类音乐专辑”(Best Alternative Music Album)已经落下帏幕,来自美国纽约的“白线条乐团”(the White Stripes)凭借专辑《撒旦帮我撑腰》(Get Behind Me Satan)荣膺该奖。而其它4支同获提名的艺人/团体中:贝克(Beck)其实已经是主流界的另类顽童,所以,该奖项是否摘得实际对他的意义并不大。其它3支更具有独立气质的音乐团体则面临情况就有所不同了,这几支乐队这次可都是卯足了劲、信誓旦旦地要借此流行盛典夺奖机会来个全面的主流突破,其中:来自加拿大的“门廊之火”(The Arcade Fire)此 前已经在2005年度各大独立和另类音乐媒体上全线获胜;“弗朗兹·费迪南德”(Franz Ferdinand)则在2005年就获得过“另类”奖项提名,但以夺奖未遂告终,这次是二度欲摘此冠;而另外一支乐队Death Cab For Cutie也在去年的独立音乐领域年终评选中斩获不少风光,但无疑它是这5支荣获提名的艺人/乐队中实力最弱的一支,而恰恰我们对格莱美另类音乐榜的解读就要从它开始。

  一、坏运气、好运气和电台运气

  Death Cab For Cutie是来自美国西北部大洋岸边的一支颇富勇气的流行音乐团体,去年,乐队的专辑《全新计划》(Plans)获得了不错的销量,又因在青春肥皂剧《橘子郡男孩》(The O.C.)中成功地露了回脸,才有幸获得本年度格莱美奖的提名关注,原来还差点有可能获得“最佳新人”(Best New Artist)的提名。对于后者这个最终没有成行的提名,则多少会受到拥护乐队的老乐迷们的嘲笑,原因是从1997年就开始出来混饭吃的Death Cab For Cutie,9年以后,竟然还差点被视为新晋艺人。格莱美奖有时候就是这么顽固不化,同样的情况,去年被提名“最佳新人”的英伦“基音乐团”(Keane)几乎和Death Cab For Cutie一同出道,近10年打拼后,搞笑地获得“最佳新人”的提名。与此相比,这次的Cutie乐队算是幸运了,不至于像“基音乐团”被迫开这么个玩笑。

  自从格莱美1959年设立“最佳新人”奖以来,从历届的评选来看,这个奖项似乎一直在干着讽刺的活计,专门颁给那些摸爬滚打多年而星途运气比较坏的乐队团体,这些艺人/乐队最后终于一炮打响,却以孩童之姿态得以登堂入室。而相反的则是,于1991年开设的“另类”音乐奖项颁奖则似乎在暗示来年有星途好运气的乐队团体,14年以来,在这个奖项下面有很多艺人团体多次获得提名,其中既包括了已然处于主流音乐界的艺人团体,也包括了其“另类”身份值得怀疑的音乐艺人。就像今年被提名的这支“白线条乐团”,仍然被归入到“另类”名下,而乐队去年专辑的销量则完全够足身份获得主流乐界的“最佳专辑”的提名。从格莱美这个奖项的运数来看,“白线条乐团”狗年估计仍然旺旺。

  所以,问题就来了,“到底什么是另类?”换一种说法就是,“到底是凭什么,音乐艺人才可被称之为另类?”好了,我们必须得承认,这是一个被吵烂掉的格莱美话题了,没有答案,同时答案也很明显,这里我们也就不矫情了。不过,这其中有个现象却值得关注,你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合理的现象判断,那就是这个格莱美“最佳另类音乐专辑”奖的最终赢家通常都是音乐电台循环播放的前40名的艺人/团体之一,比如,1993年,U2乐队的狂妄专辑《欧共体运物园》(Zooropa),或者再更早时候的具创新意识的艺人,如R.E.M、艾维斯·卡斯提洛(Elvis Costello)和戴维·鲍伊(David Bowie)当年的被提名,后来这些老家伙们都快隐迹乐坛了,有的几十年后仍然还被提名“另类”奖项,最典型的就是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在2001年还获得了一次“另类”奖的提名。

  二、表面的我行我素 实际的迂腐不堪

  由以上可以看出,格莱美对另类奖项的评选运作竟然如此顽固迂腐,实际上,当初格莱美决定设立另类音乐奖项的时候,就连主委会也都不清楚该如何界定这个奖项,1991年和1994年到1999年期间,这个奖项被叫做“最佳另类音乐表演奖”(best alternative music performance),而且,从2001年到2003年,艺人、制作人和混音师一股脑儿共同参与这个奖项的评选。“另类音乐”这个语汇是源自于80年代早期的校园音乐电台,是指那些在独立厂牌下过活的受到朋克音乐影响的艺人团体,到了21世纪(实际上,1992年的“涅磐”乐队(Nirvana)主流突破后,另类一词就不再具有真实另类的含义了,但格莱美却有它自己的解读),“另类音乐”这个名词所应具有的音乐内涵已名存实亡,真正的“另类”意味着创新-在崛起的同时引发音乐上的变革,这种真实的意义,格莱美有时反倒也是正好切合的。

  拿贝克来说吧,2005年的专辑《白种男孩儿》(Guero)已经是他第5次获得格莱美“最佳另类音乐专辑”提名,5次中获奖2次,分别是《Mutations》(2000)和《Odelay》(1997),以摇滚乐的标准来衡量贝克的音乐,贝克一直未曾失去不断进取创新的刀锋气质,他的音乐生涯如同他发行的几张专辑一样,你无从看出前后具有逻辑的演变推论,每一张新专辑都是音乐上极具创新意识的抽象拼贴声音作品,而且每次都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比如获得提名的这张专辑《白种男孩儿》,我们发现Beck又走在了很多主流音乐艺人的前面,他是第1位在音乐中采用8位电子音乐的主流音乐界艺人,而这些声音元素都是从一系列电视游戏中采样而来。

  “收音头乐队”(Radiohead)则是唯一一支可以和贝克并驾齐驱的音乐团体,也同样获得过“最佳另类音乐专辑”奖项的5次提名,2次获奖-《OK Computer》(1998)(90年代最被赞赏的专辑)和《Kid A》(2001)(一推出便获得美国专辑榜的第1名)。“收音头乐队”同时获得评论界和主流大众的双边好评,那么它的另类又来自哪里?

  比较夸张的是,格莱美的“另类”奖项也有迟到喝彩的颁奖时刻,曾被著名杂志《音乐家》(Musician)誉为“80年代最后一支最出色的乐队”的“代替乐队”(the Replacements)在格莱美“另类”奖项初设立的1991年即获得提名,而戏剧性的一幕则是,“代替乐队”在1990年发行专辑完了以后就解散了。

  还有更令人吃惊的呢!1992年度格莱美“最佳另类音乐专辑”奖最后竟然没有颁给名副其实的“涅磐乐队”的专辑《无所谓》(Nevermind),而是被老迈的R.E.M乐队的专辑《不合时宜》(Out of Time)捧走,的确很“不和时宜”,的确需要“无所谓”的态度!1994年,“涅磐乐队”以专辑《子宫中》(In Utero)再度获得提名,然而这次偏偏又败走于U2,后来,我们看到了格莱美典型的事后诸葛亮作风,当柯特·科本(Kurt Cobain)归天之后,“涅磐乐队”1996的专辑《纽约不插电演唱会》(MTV Unplugged in New York)终获该另类奖项。

  我们再来看看格莱美“另类”奖项对于女艺人的情况,在设立之年(1991),Sinead O’Connor以专辑《I Do Not Want What I Haven’t Got》实至名归地获得当年奖项,可是,接下来的十几年里,女艺人就很少获得提名,更是没有人最终获奖,直到2004年,“白线条乐团”的鼓手梅格·怀特(Meg White)以当年的专辑《大象》(Elephant)终于折此贵冠(但值得争议的是,梅格·怀特在当时的“白线条乐团”中几乎不具有重要的位置)。而在此之前,勤勤恳恳的女艺人托丽·阿莫斯(Tori Amos),像上面的贝克和“收音头乐队”一样,也同样曾获得5次提名,摇滚女将波利·琼·哈维(P.J. Harvey)则获得过3次提名,而冰岛首席女艺人比·约克(Bjork)也获得过3次提名,但是她们均无一最终获得该奖项。

  也许这些女艺人应该去黄金时间播放的青春肥皂剧中客串一把,如果要不是《橘子郡男孩》这幕肥皂剧,Death Cab For Cutie能否得到格莱美的关注也很值得怀疑。颁奖已经完毕,就让我们看看“白线条乐团”在2006年是否会狗年旺旺!(新浪)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