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时评|中国观察|网友热议|财经评论|影视书评|
  精彩推荐 美历史上哪位总统最富?华盛顿居首奥巴马第25|为帮6岁女儿圆公主梦 美夫妇花3.2万办生日宴|英媒披露前首相布朗夫人日记:威廉王子救我命|
评论>要闻
中国韬光养晦足以应对美国围堵
2011-02-12 15:21:59      来源:新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2月10日发表题为《韬光养晦足以应对围堵企》文章

自国际政治学开门立派以来,现实主义向为主流,近数十年更发展为所谓“结构现实主义”,并有所谓防御性现实主义与攻势现实主义之说。然而,大国之间的结构冲突固然难免,但是二次大战结束以来导致结构快速变迁的却不是战争,而是源自大国自身的错误政经决策。

最戏剧性的国际政治格局变动,是苏联的瓦解。苏联瓦解的大背景是经济政策长期偏重军工产业,近因是戈尔巴乔夫的激进改革,但如果不是苏联底下三大斯拉夫族裔国家的政治经济精英企图分肥自利,苏联也不至于分崩离析。美国的政经体质远优于苏联,但在越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也耗费了大量国力,前者加速了中国共产主义革命成功,以及朝鲜战争后冰冻20年的美中关系和解,后者转移了冷战结束后美国对中国的遏制企图,总之也都是损己利人。

过去一年,美国强化了中国周边除俄罗斯外的其他几个大国的关系,似乎有向亚洲版北约发展的态势,从而引起舆论界的广泛关注。但是苏联不是因为北约而瓦解,美国军事外交政策恐怕也未必总能尽如其所愿。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美国对中国的防范心态提高,但这种防范与中国快速崛起相呼应,而后者意谓着中国的外交筹码也快速增加,与欧洲外交的提升即是显例。

为“平衡”中国,美国希望印度与日本在亚洲扮演更重要角色,但格局的演变最终更多取决于各国能否“办好自己的事”。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统计,中国政府的一般债务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两成,印度为七成,美国为十成,日本则为2.3倍。中国的韬光养晦使其军事外交支出较低,财政上的谨慎,意谓着中国在未来有着采纳各项政策的余裕;相对来说,日本政坛“抗中”的浮躁情绪,却没有相应的财政基础。

印度的财政状况似乎相对稳健,但是如同美国《新闻周刊》跨年专刊一篇文章提到的,印度前十大富豪的财富,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2%,而中国的相应数字是1%,巴西是5%,俄国是9%。若说印度豪富之家利用各种关系巧取豪夺的程度,比中国严重十倍,应不为过。在此现实下,印度一般商人不顾西方国家对印度高速增长的揄扬称道,将10%以上的盈余转移国外。由于内部的各种阻碍,印度在略有发展之后,即可能重蹈菲律宾、泰国等的覆辙;她能否办好自己的事,才是其政治经济前景的关键。对印度而言,“围堵中国”也只能当成口号,不能太过认真。

“围堵”这类外交政策,对推动的大国来说,需要在军事上进行大量投资,得在盟邦关系中给予大量好处,还得警惕盟邦的“背信弃义”,更得考虑众多不配合国家如何在其中渔利,实属下策。而对于体质本就不具备优势的国家,此种政策意谓对投资与福利的资源转移,甚至可能在对抗当中增添国家分崩离析的风险。由此来看,倘若围堵果真被采纳,是财政健全、出口畅旺的中国先陷入内乱,或者美国消费者先走上街头,或者日本财政先崩溃,或者印度地方游击武装更大张旗鼓使之左支右绌?就像俄罗斯在1917年陷入革命,退出一次大战一样,谁会先退出下一场冷战?

各个国家都得专注办好自己的事,其次是为其他国家办好事;零和游戏的对抗思维,只会导致负收益,对谁都没有好处。许多人说美国的软实力如何诱人,但若美国真的采取对华围堵策略,其冲击远甚于美伊战争,软实力自然也要受到损害。韬光养晦的中国,在世界各地投资基础建设,利人利己,倒是累积软硬实力的下盘硬功夫,能化戾气为祥和。

(来源:新华网 作者是台北中国科技大学助理教授,加大河滨分校全球研究学程访问学者包淳亮)


新闻热搜
 
商讯
视觉
博客
全球十大最丑陋的建筑
每座城市彷佛都在修建自己的地标建筑。有的成为了经典,有的却成了画蛇添足的那一笔。 >> 详细

论坛
性感梦露度假私密彩照
玛丽莲·梦露,美国20世纪著名的电影女演员,成为影迷心中永远的性感女神。 >> 详细

财经
点击排行
 
 
英语点津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