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东地区新旧热点交织,各方博弈激烈,巴以直接谈判短暂重启即陷僵局、伊拉克政府组阁缓慢、伊朗核问题角力继续、苏丹南部计划举行公投。一轮又一轮的“热浪”不断炙烤着世界的敏感神经。
巴以和谈:曲折推进 前途未卜
阿拉伯国家外长12月15日在开罗召开特别会议后发表声明说,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谈判努力没有任何结果,阿拉伯和平倡议委员会决定不支持恢复和谈,除非美国提出能够根据和平谈判原则确保结束阿以冲突的“认真提议”。这意味着今年以来美国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斡旋努力未能奏效。
推动中东和平进程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后的外交着力点之一。今年以来,巴以领导人在美国斡旋下进行了多轮间接谈判,然后于9月初重启了中断20个月的直接谈判,但不久即因以色列未能延长9月底到期的犹太人定居点限建令而陷入僵局。多轮对话未能在核心问题上取得实质进展,以色列犹太人定居点问题成为和谈的绊脚石。
巴以核心问题涉及边界、安全、难民、定居点和耶路撒冷地位等,双方难以在核心问题上让步。美国虽然表示希望巴以在一年内就所有核心问题达成框架性和平协议,但对于谈判强势一方的以色列施压有限,默许其继续建设定居点,这使阿拉伯国家对美国感到失望。
目前,阿拉伯国家准备将巴以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并呼吁国际社会承认以1967年战前实际停火线为边界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这一努力能否实现仍充满未知数,巴以和平进程前途未卜。
伊拉克:安全堪忧 民族和解任重道远
在今年3月伊拉克议会选举后,现任总理马利基和前总理阿拉维两大阵营为争夺组阁权展开激烈较量,政府组阁长期拖延。直到11月,伊主要政治派别才就总统、总理和议长职位分配达成一致。总统塔拉巴尼和总理马利基连任,议长来自阿拉维阵营。
伊拉克国内政治派别和教派斗争复杂,要弥合各派分歧、真正实现民族和解依然任重道远。伊拉克新政府能否避免派系斗争、实现有效运转,尚待观察。
今年8月底,美国从伊拉克撤出作战部队,按计划明年底将撤出所有部队。随着美军的逐步撤离,伊拉克安全形势并未显著好转,重大袭击事件频发,造成大量无辜平民伤亡。伊政府军和驻伊美军虽然多次联合打击“基地”组织网络,并逮捕其多名骨干成员,但恐怖分子依然活跃,伊政府在安全局势的改善上面临严峻考验。
此外,自2003年以来,伊国内安全局势动荡,经济重建举步维艰,新政府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方面任务艰巨。
伊朗:与西方继续角力核计划
伊朗核问题今年持续升温。5月,伊朗与巴西、土耳其就核燃料交换问题达成协议。伊朗同意将约1200公斤纯度为3.5%的浓缩铀运往土耳其,用以交换纯度为20%的浓缩铀。但西方国家对此并不理睬,制裁大棒接二连三。
联合国安理会6月通过决议,对伊朗实施自2006年以来的第四轮制裁。美国和欧盟随后宣布对伊朗实施单边制裁。然而,伊朗并不屈服于制裁压力,坚持铀浓缩计划,并于11月底宣布已生产出35公斤纯度为20%的浓缩铀。
虽然坚持铀浓缩计划,但伊朗并没有关闭与西方的对话大门。12月6日至7日,伊朗与六国代表在日内瓦就核问题重启谈判。由于分歧严重,会谈未能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但同意明年1月底在土耳其继续会谈。
由于伊朗在铀浓缩等问题上难以让步,通过谈判解决伊核问题将异常艰难。伊朗与西方国家的博弈仍将持续。
重点关注:也门反恐 苏丹公投 埃及大选
也门局势一年来成为中东地区的焦点之一。设在也门的“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今年以来不断扩充实力,并频繁制造绑架和汽车炸弹袭击等暴力事件,尤其是今年10月,针对美国的未遂邮件炸弹事件更是让西方国家感到恐怖袭击的阴霾并未远去。此外,虽然也门政府与胡塞武装签署了停火协议,但双方互相指责对方破坏协议。缺乏互信使双方难以实现真正的和解。
根据苏丹北南内战双方2005年签署的《全面和平协议》,苏丹南部地区将于明年1月9日举行公投,以决定该地区是否从苏丹分离出去。随着公投日期的临近,国际社会对苏丹局势愈发关注。公投能否为苏丹带来政治稳定,将给地区形势、周边国家关系格局带来何种影响?由于苏丹北南双方在边界划分、油田分配等问题上存有分歧,诸多棘手问题给苏丹局势带来不确定性。
(来源:新华网 编辑:陈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