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一轮磨合期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陈东晓:2010年是中国新世纪战略机遇期从头10年走向新10年的承上启下之年。
2010年,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和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持续跃升。成功举办世博会等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大国际盛会,中国软实力得到充分体现。
中国成为周边地区和国际秩序重构进程中最重要或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中国的发展成为亚太地区力量变化的主要变量和亚太秩序重建的重要动因。中国与现行国际体系的关系,正加速从一个相对被动的适应者、参与者向更加主动、积极的建设者和国际规则的制定者方向转变。
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度继续提升,中国与世界关系如何定位和相互调适也进入新一轮的磨合期。一方面,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的峰会外交异常活跃,世博外交硕果累累,中国各种对外人文交往为世界文化外交注入强劲的非西方元素。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在赞叹中国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开始以新的眼光和要求看待中国。
理解认同不断增多
中国军事科学院科研指导部副部长张秦洞:近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12%。2010年全球70%的增长由新兴市场国家贡献,其中20%左右来自中国。据预测,尽管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但中国在今后数年的经济增速可望达到9.5%—10.5%。更为重要的是,面对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濒临衰退,中国政府敢于担当,主动调整经济增长结构,积极与各国协调共担责任,使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远远超越了经济范畴。
世界对中国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随着中国的实力持续增长及其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中国,世界各国也越来越倚重中国,对中国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期望和要求。虽然有些期望和要求超出了中国所能承受之重,但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理解和认同中国所倡导的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所奉行的谋求双赢、多赢、共赢的和平发展道路,希望中国在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应对和解决全球性挑战和重大战略问题等方面,能够发挥更大作用。
需要更加兼顾平衡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孙哲:2010年中国外交的战略空间因一系列危机事件发生了变化,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同时受到了来自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质疑。在危机泛化、长期化以及多维度转化等新的国际关系发展特点下,如何做到现实和长远利益以及静态和动态之间的平衡,已经成为外交工作面临的艰巨挑战。
中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可能要不断调适与世界各国的关系,还要努力寻求中国稳定发展的外部和平环境,但中国与世界各国利益的整合难度在加大。
中国和平发展的目标是坚定不移的,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以创新性的调整来应对新的挑战。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陈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