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27国外长会议7月26日在布鲁塞尔通过对伊朗制裁的新措施,包括禁止对伊朗的天然气和石油工业进行新的投资、提供技术帮助及技术、设备和服务转让;限制伊朗海运及空运公司的运营;冻结更多伊朗银行账户及保险业交易等。
这些措施直指伊朗的经济命脉——石油天然气领域,不仅如此,还把伊朗70多名高官、100多家国有大型企业和机构当做制裁和限制的目标。这一系列史无前例的空前严厉的制裁,已远远超过6月10日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朗第四轮制裁所规定的范畴。
欧盟并非独家采取这种超越安理会决议的非常制裁措施,事实上他们不过是亦步亦趋地跟进:在欧盟之前,美国和澳大利亚已率先采取了类似行动,而和欧盟几乎同时行动的,还有另一个北约成员国加拿大。
尽管伊朗和美国在核问题上一直针锋相对,尽管在不允许伊朗拥有核武器这一大原则上,美国和其它主要国家意见并无大的差异,尽管大多数国家(包括美国)都倾向于依靠谈判最终解决问题,但在具体做法上,各国一直存在分歧。大多数欧洲国家长期的立场是“以制裁促谈判,立足于谈判”,并且主张控制制裁的力度、规模和范畴,以免制裁的受害者由伊朗政府和官员扩大到普通伊朗国民;而美国的立场则是“以制裁逼谈判,制裁越严厉谈判才越有成效”,一直主张加强制裁,且特别强调对伊朗经济命脉和金融命脉的打击,在他们看来,只有把伊朗的经济、金融和外交空间逼到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境地,这些“顽固的” 波斯人才会愿意坐下来,认真地、负责任地谈一谈核不扩散问题。
欧盟和加拿大对美、澳超越安理会标准的“高规格制裁”予以迅速、积极的跟进,表明在如何让伊朗回到谈判桌问题上,欧美各国的立场正趋于一致,而伊朗以往利用各国政策差异,并辅以油气大单等经济“甜枣”,让围困自己的包围圈出现缺口的做法,已越来越面临难以为继的困难。
包围圈的闭合还不止于此。在俄罗斯投票支持安理会制裁决议案,并进而单方面中止履行S-300防空导弹交付合同后,伊朗官方作出了愤怒反应,甚至将俄罗斯划入“敌对”行列。在伊朗方面看来,即使按照安理会第四轮制裁决议的标准,S-300的供销合同也不在制裁范围之内,因为防空导弹是防御性武器,而最新的制裁所限制提供的,仅仅是进攻性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俄罗斯这样做,无异于和美、澳、欧、加一样,在安理会制裁案之外,追加了更严厉的单方面制裁。
即使在伊朗革命爆发之初,在两伊战争激战正酣的空前孤立时期,伊朗也并没有如今天这样被环形包围的窘境:南面的波斯湾,美国第七舰队尚鞭长莫及;西边的伊拉克虽然是宿敌,但苦战多年之后,双方已进入互相啃不动的“恐怖平衡”;西北面的土耳其虽是北约成员国,但和伊朗一直井水不犯河水;至于阿富汗、巴基斯坦、亚美尼亚、土库曼斯坦和阿塞拜疆等邻国,伊朗甚至有余力输出影响。苏联的瓦解和俄罗斯-伊朗特殊关系的形成,更让伊朗获得了足够的国际活动空间。
然而近期伊朗和欧盟、俄罗斯的交恶表明,这个圈已接近闭合:伊拉克已被拉上美国战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虽然局势错综复杂,但美国的军事存在短期内不会改变;波斯湾和阿拉伯海,已被新设的第五舰队所控制;通过反恐战争和一系列政治博弈,美国的势力开始进入中亚,而俄罗斯也重新恢复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一旦这些势力同时发难,“波斯包围圈”就会趋于闭合,令伊朗感到窒息。
这种包围圈的闭合究竟会产生怎样的结果?有可能如美欧等国所预料的,迫使伊朗认真对待核谈判,从而争取闭合圈的松动。据土耳其方面的消息,就在欧盟宣布制裁的同一天,伊朗、土耳其和巴西三国外长在伊斯坦布尔召开三方会议,会后土耳其外长宣称,伊朗打算在9月初与欧盟恢复核谈判。
但这种更严厉的制裁很可能如反对者所言,首先伤害伊朗普通民众,并进而激发更强烈的反美、反西方情绪,令民族主义情绪更加高涨,从而使伊朗重新回到霍梅尼时代早期那种“不要东方,不要西方”的自我封闭状态。
(作者:中国日报网特约评论员 陶短房 编辑:刘纯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