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时评|中国观察|网友热议|财经评论|影视书评|
  精彩推荐 移民潮又起:为什么这么多中国人想移民?|说声对不起就能减刑? 监狱改革设想惹争议|德国音乐节发生踩踏惨剧 300多人伤亡|
陶短房:科索沃问题难终结 下一个“特例”在哪里?
2010-07-24 09:11:29      来源:中国日报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不出大多数人所料,当地时间7月22日,海牙国际法庭发出“参考意见书”,认为科索沃于2008年所宣布的独立“没有违反国际法、联合国接管科索沃时颁布的《临时自治宪法框架》,以及安理会关于政治解决科索沃问题的第1244号决议”。

当美国和欧盟大部分国家支持科索沃独立时,这样的“参考意见”就不会有悬念,因为正是这些国家,自科索沃战争之后,就长期维持在科索沃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存在。尽管科索沃分离的根源在于巴尔干民族矛盾,但让种子获得萌发的土壤、养分和水源的,却是科索沃战争和随后的国际托管,很显然,海牙国际法庭如果不认同这一独立宣布的合法性,无异于认定“联合国科索沃临时行政当局特派团”在2008年做了一件非法的事——将一国领土的一部分,从这个国家非法分离出来。

“参考意见书”小心翼翼地只提及“不违反”哪些法律和决议,却避免谈及这一独立是否违反了某些东西,比如前南斯拉夫和塞尔维亚的国内法,或各国对塞尔维亚主权和领土完整曾经庄严的承诺(这一承诺甚至直到科索沃战争结束后,仍被后来支持科索沃独立的某些欧美国家经常谈及),也避免谈及这一独立究竟有什么正当理由。

如果非要说一个理由,那只能是一战结束后《凡尔赛和会》所提出的“民族自决原则”,即欧洲各民族有建立民族国家的权利,以及索拉纳等人曾反复强调的所谓“民族安全原则”,即阿尔巴尼亚人只有独立,才会摆脱对塞尔维亚人的恐惧感。然而这样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原则,并非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如果科索沃人可以以此为理由宣布独立,那么巴斯克、北塞浦路斯、库尔德斯坦,甚至美国印第安保留地,也都可照葫芦画瓢,因为他们也可以强调自己的民族性,强调“民族自决权”,也可以根据“民族安全原则”,以“历史上的民族压迫”为借口,表示只有独立建国,才能摆脱对强大民族的恐惧感。

如果出现这样的局面,可想而知,全球政治秩序将会出现极大混乱,并埋下民族分裂、社会动荡的严重隐患。正是见及此,美国、欧盟和许多支持科索沃独立的国家在“参考意见书”出台后,一面表示“祝贺”、“接受”,一面反复强调,科索沃只是“特例”,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本原则不会改变。

问题是,科索沃为什么就是“特例”?它比库尔德斯坦、巴斯克、北爱尔兰这样的地方又“特”在哪里?如果科索沃可以成为“特例”,有权单方面宣布独立,其它这些地方为什么不可以?如果其它地方不能“特”,何以科索沃就能?

追溯历史,科索沃之所以成为塞尔维亚的领土,是由于20世纪初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和1913年的“伦敦和会”,在和会上,当时的强权——英国、奥匈帝国、俄罗斯、意大利等——为了削弱土耳其,将原属土耳其的科索沃划入塞尔维亚,又为了制约塞尔维亚的势力,将原本与科索沃一体的阿尔巴尼亚划出,独立建国,可以说,此后近一个世纪巴尔干半岛的风风雨雨,都和这次列强操纵的“分饼”息息相关。当初将科索沃划归塞尔维亚时,庆幸奥斯曼土耳其终于被削弱的列强大谈“合并的合理性”,奥匈帝国更着意强调这种错综复杂的领土安排是“特例”;如今科索沃单方面被划出塞尔维亚,今天的列强又大谈“分治的合理性”,并再次着意强调“特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样行事,恐怕只能给人一个印象:列强说哪里是特例,哪里就是特例;说特例是怎样的,特例就是怎样的。

近一个世纪前的“特例”导致塞尔维亚和科索沃合为一体,也导致了巴尔干半岛的进一步“火药桶”化,如今“特例”声再度响起,人们不得不担心,下一个“特例”在哪里?下一个“火药桶”又在哪里?

(作者:中国日报网特约评论员 陶短房 编辑:刘纯萍)


新闻热搜
 
视觉
博客
各国选美结果大盘点
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选美大赛,看看匈牙利、印尼、捷克等各国的选美结果有何不同? >> 详细

论坛
盘点全球最有创意趣味车库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运输技术的进步,车库的角色和作用必须重新定义。 >> 详细

财经
点击排行
 
 
英语点津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