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时评|中国观察|网友热议|财经评论|影视书评|
  精彩推荐 少年冒险家们太疯狂 西方社会呼吁限制年龄|英国前王妃“很差钱” 债务缠身面临起诉|英国再现麦田怪圈 暗藏数学公式及乐谱|
透视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
2010-05-26 00:00:00      来源:新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25日在北京落幕。规模空前的团队和涉及众多领域的成果,着眼当下的问题和关注长远的发展,艰苦凝聚的共识和坦率探讨的分歧,表明此次对话在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是空前的。

量与质

积跬步,方至千里。

“我回忆了一下,自2005年开始举行战略对话,加上去年的战略与经济对话,战略对话已进行100多个小时。”在此轮对话结束之际,国务委员戴秉国发出一腔肺腑之言。

岂止是战略对话。经济对话脱胎于2006年建立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也走过了四载春秋,并在这个年贸易额3000多亿美元的经贸关系中充当“润滑剂”和“减压阀”。

首度在北京举行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不是之前两个对话的简单合并,它意味着一种机制的提升,更标志着两国关系的成熟。它与中美60多个其他合作机制一起,共同保证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妥处分歧,扩大共识。

中外媒体报道此轮对话时,都不约而同地使用“豪华”一词。理由很简单――美国派出的代表团阵容强大,规模空前。领衔的美国国务卿克林顿、财政部长盖特纳在中国已家喻户晓,更有商务部长骆家辉、贸易代表柯克、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美军太平洋总部司令威拉德等10多位高官,整个代表团更达200人之众。

中方的团队也不逊色。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和国务委员戴秉国的麾下,是中国外交、财政、能源、商务、贸易、金融、科技、交通、卫生等部门的重量级人物。

经过两天闭门对话,双方形成战略、经济、能源等3份成果文件,签署8个合作协议。

难怪克林顿说:这轮对话体现的不仅是量,更在于质。

虚与实

作为两国之间最高规格的定期对话,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实效到底如何?

“对话不同于谈判,不以具体成果作为评价标准。”王岐山副总理的这番讲话,也许扫除了很多人对这个机制的误解。

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说,这是一个战略性对话的平台,侧重思想的交流,一些具体问题可通过其他交流合作机制解决。

这场更侧重于全局性、战略性和长期性问题的对话,也绝不是一场“清谈会”。双方对于自己的核心关切,没有半点遮遮掩掩。

中国明确呼吁美国不再限制高科技产品出口中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中国坚定表示“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制定货币政策主要考虑国内因素”;中国呼吁美国制定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合与分

在经历了年初的种种波折后,中美两个大国能够再次坐在一起深度互动,这本身就足以让外界瞩目。而本轮战略与经济对话所取得的成果,更让人看到中美未来在诸多领域的广阔合作前景。

25日下午,在召开全体会暨总结性会谈后,中美双方发布了能源安全合作联合声明,介绍了本轮对话框架下战略对话和经济对话所取得的成果。双方在整个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签署了八项合作协议,涉及能源、环保、核能利用、融资、贸易等多个领域。

其中,战略对话取得了26项具体成果,既包括近期马上要付诸实施的一些具体合作项目,也包括一些长期性、战略性的长远合作目标;经济对话中,双方在促进全球经济复苏、促进贸易和投资、金融市场稳定和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等方面达成广泛共识,在调整经济结构、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加强金融领域合作、加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合作等方面做出多项具体承诺。

中美人文交流也迈出关键一步。双方宣布启动一系列人文交流项目,包括美国未来4年派遣10万名学生来华留学,中方未来4年派遣万名学生赴美攻读博士学位,实施汉语桥万人来华研修项目等。

应该说,在国际形势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中美两国都意识到,尽管彼此有太多的不一样,但同舟共济、携手合作无疑是一个最佳选择。这也是双方代表团成员在对话中反复强调的。

在盖特纳期待美中“风雨同舟”时,如何穿越风雨,依然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在本轮对话中,中美双方就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的许多问题开诚布公,坦诚相见。“没能在每一个问题上达成一致”――戴秉国和克林顿都并不讳言双方间存在的分歧。从零和博弈的对手,到互利共赢的伙伴,走过30多年风雨历程的中美关系已能够理性、坦然地面对其中的不和谐音。

而事实上,这些分歧恰恰凸显了战略与经济对话这一平台作为双方对话、交流、沟通渠道的价值和意义。

(来源:新华网 编辑:王妮娜)


新闻热搜

 
视觉
博客
他在珠峰上的冰湖内游泳
英国环保人士普伊在世界最高峰附近的冰湖游了1公里,成为完成珠峰长泳的第一人。 >> 详细

论坛
夏日激情
夏日,挥汗如雨的时节。各大火爆赛事混着炎热的天气散发着荷尔蒙。  >> 详细

财经
点击排行
 
 
英语点津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