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4月10日,深圳市第二次保障性住房申请受理初审合格家庭公示期正式结束,在为期15天的公示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奇怪现象:例如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扎推出现,至少有299户初审通过者在政府部门工作,不少申请者甚至还拥有每平方米售价超过5万元的豪宅。(4月12日《广州日报》)
人民日报:保障房申请,公正从公开起步
自从有了“保障房”这一概念,围绕保障房利益而生的奇闻异事就层出不穷。4月10日结束的深圳第二次保障性住房申请初审,就被公示的阳光“照”出了不少怪现象——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扎堆出现,至少有299户初审通过者在政府部门工作;外地驻深办主任也通过了初审;不少通过初审的申请者的“实际居住地”为每平方米售价2万至5万元的豪宅。
央视网:严防保障房成为腐败房
实际上,保障房政策是党和政府安保民生的基础性政策之一。保障房沦为腐败房,严重侵害了社会公平正义,危及到党和政府的执政基础,其危害性已经远远超出住房范畴。因此,各级政府应该把打击保障房腐败当作反腐败的重要前沿阵地。对保障房腐败打击是否得力,理应成为考验各级政府反腐败决心的试金石。
西安晚报:保障房别成为“失信”房
“回应”不仅没有打消百姓的疑虑,反而让这一事件变得更加荒唐。299名“公务员”都是“临时工或合同工”的说法,谁会相信事情如此凑巧?从新闻中不难看出,声称是合同工和临时工的只有两个部门,一是深圳海关,另一是福田区安监局。笔者查阅了原新闻,标题是《住超级豪宅还“贪”经适房》,而这则新闻被转载到某些网站上,却变成了模棱两可的《深圳回应299名公务员买保障房:都是临时工》。
齐鲁晚报:保障房“三大怪”让“层层把关”露怯
在我看来,深圳保障房“三大怪”现象,折射出我们的保障住房在分配环节还存在不少需要警惕的地方:首先,所谓的“层层把关”,真实的监督效果很可疑。街道办作为一道关口依赖于申请人的诚信,这个关口有等于无。与申请人最近的街道办都不能发挥作用,离申请人较远的其他部门能否把好关也让人不放心。即使部门联动审核财产、进行二次公示,能否揪出骗房者也是未知数。
中国青年报:退出保障房申请的公务员是何表情
虽然看不清退出保障房申请的公务员到底是何种表情,还是不妨给这种知难而退以一点掌声吧,总算减少了后续审查环节的工作量,节约了社会成本。当然,更希望制度的威严在一开始就能让作奸犯科者望而却步,让阴暗动机在阳光行政面前无颜以对,让冒领行为不能得逞不敢来犯。那,才是善治的根本。
编后语:
应尽快用法律手段去净化保障性住房监管的混浊氛围,全国地毯式彻查所有保障性住房,该吐的利益不仅要吐,该追究法律责任的必须痛究。而深圳可作为当前解剖这一问题的标本。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