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部分毕业生嫌工资低“有业不就”,频繁跳槽。昨日在湖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省教育厅副厅长陈传德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不正确观念“深感痛心”。陈传德称,部分学生过分关注薪酬和就业区域。“有业不就”、频繁挑选岗位、毁约、岗位资源流失等现象时有发生,令人痛心。(3月31日《长江日报》)
中国经济网:谁造就了中国大学生“有业不就”的思维
在美国,一个管道工的薪水不会比一个大学教授的收入少;管道工也被社会广泛接受并得到应有的尊敬,反观中国当下的就业观,虽然有所谓的大学生卖猪肉、大学生当掏粪工,但相比于千军万马“强攻”公务员饭碗来看还是少数行为,择业观念的“选择”不是大学毕业生自己就能决定的,而是社会的整体价值观作为关照来确立的。问题又来了,难道让所谓的“社会”来担负起大学生就业难的责任么?
光明网:大学生“有业不就”是站着说话
我们的官员,需要正视大学生就业难这样的事实。哪有岗位、哪个地方会等着大学生就业呢?就业问题是全国性问题,二三线城市就不紧张吗?大学生就业难,其实质是教育和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是经济盲目发展的结果,不要动不动就把责任推给大学生。别人不理解也就算了,教育部门的官员也跟着唱高调,实在令人遗憾。
成都商报:有业不就 谁知大学生之痛
据预测,2010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创纪录的640万,加上前几年未能就业大学生的积累,今年的就业形势非常不容乐观。在就业一年紧过一年的背景下,现在大学生求职,已低到没有门槛。不是经常可以看到大学生应聘环卫工、保安等新闻么?大学本科毕业的起薪也低到历史低位。可以说,极低的薪酬和不对口的择业,是大学毕业生频繁跳槽的主要原因。谋求一份待遇好一些的,更适合自己所学专业的工作,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位求职者的心愿。怎么就让人痛心了呢?
中国法院网:“有业不就”最终贻害了谁
自从1997年高校开始招生改革以来,几乎全国所有的大学都在搞扩招,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高校毕业人数都在逐年增加。自从打破“包分配”的体制后,天之骄子们一下子失去了准心,没有了往日的优越感,不少人就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在茫茫社会之中漫无目地乱撞。虽然国家在想尽一切办法为毕业生创造就业机会,但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供大于求的形势没有改变,供需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这时,有不少的人因为不堪忍受社会的压力,甚至选择了极端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无奈。
东方网:“有业不就”的背后玄机值得玩味
不少网友在第一时间“上纲上线”地指责大学生“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应该更多地去了解市场,接受就业前的各种教育。在笔者看来,这就是部分网友的不是了,趁着年轻,谁不想“高飞”,谁愿意一辈子“蜗居”,当“蚁族”呢?不甘向下的青春注定我们要走一些必不可少的弯路。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年轻的背后没有家的牵绊,可以毫无顾忌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千龙网:我都掏大粪了,何来“有业不就”?
说实话,对于厅长的所谓“痛心”,笔者很有些莫名其妙。因为现实中,大学生挑三拣四“有业不就”,非但不是一个普遍现象,有时给人的印象甚至恰恰相反,大学生为了就业够“委屈”自己了:且不说各地的公务员考试,往往应者云集屡创新高,就连相对较有保障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招工,也往往是万人争抢的火爆场面,这就不免让人纳闷:对“看大门”、“掏大粪”都已经趋之若鹜了,大学生何来“有业不就”?
编后语:
现在的大学生在就业上的表现,已做得足够好了。他们“蚁居”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他们工作于底层的岗位,甚至争相去报考殡葬工、掏粪工,他们还要承受家庭的寄望和学校就业数据的压力。他们对于事业,何尝没有理想?何尝没有付出自己的汗水和努力?即使眼高手低,他们又何尝没有选择生活的权利?至于各种“被就业”的花样,和各式将“就业难”的责任一股脑推在学生身上的做法,都是些障眼法和抽身术,当事人的意愿和幸福,谁曾真的关心过?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