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时评|中国观察|网友热议|财经评论|影视书评|
  精彩推荐 愚人节英媒狂涮读者 欧洲媒体比拼假新闻|美媒称伊核专家叛逃美国 助CIA破坏伊核计划|涉嫌火烧丈夫婚宴 科威特女子被判死刑|
《孤独六讲》:孤独或许是人生美学
2010-03-31 14:27:43

我来说两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编者按】

  追求需要思索

  思索需要孤独

  有时,凄清的身影

  便是一种蓬勃

  而不是干枯

  两个人

  也可以是痛苦

  一个人

  也可以是幸福

  当你从寂寞中走来

  道路便在你眼前展开

  这是汪国真的诗歌《孤独》。在这个”寂寞”盛行的时代,我们还需要孤独么?其实,孤独不需要寻找,它是与生俱来的。听蒋勋谈孤独,把孤独当做人生美学,探讨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

《孤独六讲》:孤独或许是人生美学

孤独六讲 蒋勋 著

[!--empirenews.page--]

  再度思考“什么是革命孤独”的问题时,我们会把革命者视为一个怀抱梦想却最终无法实现梦想的人。在这个意义上,我歆服蒋勋所言“这本书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

  这是我翻看蒋勋新著《孤独六讲》前内心最迫切的犹疑。孤独,当下好似流感,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患染过。吊诡之处在于,最害怕孤独的现代人其实最孤独。很简单,现代性的一大特点即是,个体意识的明确。随之而来的既有所谓独立人格的确立,也有此前意想不到的困境,譬如说孤独。更有趣的是,当人们意识到陷入孤独之境时,第一反应则是回避孤独,这是群居动物的本性,却于解脱孤独无益无用。更深在的问题是,当孤独作为一种群体性症候,我们能否给予孤独多一重维度的探勘,并赋予美学上的意义,使得孤独不再只是一个现代人口中熟滥的词语,心中单一错误的观念呢?

  这回,听蒋勋谈孤独,总算能将上述所言一一落实了。书分六辑,分别讲述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聆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寂寥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以爱之名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几乎将关于“孤独”的话题论述得题无剩义。蒋勋是美的善述者,知性而动情,于是这给他关于孤独的议论添了一层难得美学观照,因为孤独难谈,谈得不好,读者越发忧悒孤独。

  每天看一章,舍不得快快读完。最喜欢“革命孤独”那一章。中国好革命,但似乎至今未有对革命美学的深度透视,历来谈革命者多是嚣骚空论,催生的不是对于革命的切实了解,反倒激发出不自知的群体盲目。至于由革命而言及孤独,更是少见。在蒋勋看来,“革命跟诗有关,跟美学有关,而它最后导致的是一种巨大的孤独感”,“因为唯有孤独感会让人相信乌托邦”。革命者并非仅是不满现状,毋宁说对现状的不满只是革命者内心孤独的一种外在表现,巨大的孤独感迫使革命者通过革命来消解或完成自己的孤独。好像书中提到的托尔斯泰,抛弃爵位、土地、财产,毅然出走。若是仅从表面所谓对农奴的关切来理解,未免现实功利了点,在这里,托尔斯泰想要进行的是一场关于内心的革命,自我的革命。爵位、土地、财产不仅是他所拥有的物质,同时这些物质是与整个阶级体制紧密联系的。当他决然舍弃这些时,他是在与这背后的阶级体制作战,同时更是在与内心的不安作战。这种内心的革命其实是越出世俗藩篱的,而但凡超越世俗所能容纳之定则之人,必定要饱受讥嘲,因为世俗本身不容许这样。常识告诉我们,这些革命者注定是失败者。

  有深意的是,失败者才能获致美学意义。在蒋勋眼里,《史记》就是司马迁为无数失败者所进行的美学书写,他“成功地营造了一个革命者美丽的结局和孤独感”,进而动问“文学是不是去书写一个孤独者内心的荒凉,而使成功者或夺得政权的那个人感到害怕?”,“因为他有所得也有所失,赢了政权却输了诗与美”。这是我读见的对《史记》最好最美的一种解读。

  我们今天读《史记》,照样会喜欢那个失败的项羽,而不怎么喜欢那个最终成功的刘邦。理性的读者也许会猜测彼时情形是否果真如此,但“项羽的英雄化正代表了司马迁内心对孤独者的致敬”。这里有颜容憔悴跳水自沉的屈原,有易水畔的荆轲,有不为俗世所容的游侠。所以“司马迁是以《史记》对抗权力,取得权力的人,就失去美学的位置”。

  因此再度思考“什么是革命孤独”的问题时,我们会把革命者视为一个怀抱梦想却最终无法实现梦想的人。因为怀抱梦想,所以有诗与美的可能;因为终其世无法实现,也就不可能为任何体制所捆缚。这种现实意义上的失败造就出强大的美学力量,进而拷问世俗―――我们到底能不能容纳他们?

  而一个成熟健康的社会,应该拥有足够多的面向与可能。

  那么,现代人如此惧怕孤独,是不是正是因为我们太过单一,社会面向不够丰富呢?

  在这个意义上,我歆服蒋勋所言“这本书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

  昆德拉在评析弗朗西斯?培根时如此说道:“画家的强暴之手以‘突兀暴烈的手势’放在肖像主人的脸上,试图在某个深处,找出肖像主人逃逸的‘我’。”如果借用这个诠释,我愿说,对“孤独”的探讨与珍惜,本质上也正是基于找寻那个逃逸的“我”的企图。在与自己相处之时,我们质问自己,一个人会在何等情形下变得不可辨识自己?又会在何等情形下歪斜到仍然是自己?换言之,一个人之所以为自己的边界,到底在哪里?(重庆晨报)

[!--empirenews.page--]

  相关阅读

  【致敬辞】

  沉思之书

  从谈艺论美到六讲孤独,蒋勋实现了一次思想上的升华。虽然以情欲、语言、革命、思维、伦理、暴力六个维度的孤独感概括当代人的生活和思想现状,形式上称得上是大创新,但在根本上,蒋勋其实是回到了思想者们殊途同归的道路:以饱满的孤独,“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所以,《孤独六讲》虽然以最极端的个体体验作为出发,却能在巨大的社会层面引发共鸣。

  《孤独六讲》是一本沉思之书,是每一个现代人留给自我的一小段时光,一小段享受,和一小段沉思。虽然每个人在书里寻得的共鸣或许是不一样的,但所有的碎片放在一起,正是蒋勋笔下的当代世相图景。因此,我们以情感的名义,更以个人的名义,向蒋勋致敬。

  【答谢辞】

  孤独更能完善人格

  我很高兴《孤独六讲》在大陆受到重视,孤独是所有华人应该共同做的功课。华人太爱热闹,太爱挤在一起,缺乏安全感,缺乏独自面对难题的快乐。

  我觉得尤其是下一代,更需要有独自面对自我的经验。可以孤独地从人群中出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完成自己完整的人格。

  【记者观察】

  孤独没有什么不好

  在《孤独六讲》这本书的简体字版出版之前,蒋勋在大陆的知名度其实并不高。听两岸的作家赞他人好又有才却是听了不少,台湾有朱天文,大陆有陈丹青。去年下半年蒋勋来北京参加大块经典3.0的活动,在北大讲了一场《寒食帖》,那真是又好又妙的。讲座后与他聊了半小时苏轼,期间就问到了他对孤独的看法。

  记得他是这样讲,“孤独者有的时候不是讲空间,而是讲一种心境,有的时候你知道不去同流于那个世俗,我觉得那个是重要的。就像讲座上有听众问到,怎么看苏东坡去酒楼嫖妓事实,这里有一个我当时不方便直说的东西,我们有太多世俗的捆绑,这个时候,我们孤独者怎么办?比如像鲁迅,鲁迅跟许广平的恋爱在当时闹得是满城风雨,可是我每次读他东西我都觉得好动人,鲁迅当时在北京教书,有多少人侧目以视,不知道多少八卦背后在谈,今天我们会觉得鲁迅是这么不堪的人吗?其实也不是。我们常常以为孤独者最后要对抗的是那个世俗和政权,其实也不是,而可能是那个世俗和习惯。可能对抗消费人的习惯,才是最大的难度。

  如果这个社会发生了一个事件,我们自己能不能保有一个孤独者的思考和判断?我想人永远都在两难当中,我们说你要自由,自由可能就是一种放纵,你说你要规矩,规矩可能就是一种保守。所以其实也是要调整。觉得自己完美了,反而是危险的。所以我觉得,在儒家文化中,常常被要求成为完人,这个我很难理解。我觉得像西方的启蒙运动,比如卢梭的《忏悔录》,其实用自己做个案,做了很多检查,因为不完美有遗憾和忏悔。要保有一个孤独的思考是非常不容易的。”

  蒋勋还讲到,杨振宁和他的年轻妻子结婚时,会感觉到很多人是很激烈的方式在评价,会想为什么他可以我不可以?可是,杨振宁先想了别人怎么看吗?还是他觉得我行我素,有一部分就是我的私领域。

[!--empirenews.page--]

  “华人世界私领域和公领域总是不太分,所以我特别讲孤独,那个是私领域。今天我在星巴克里不想和别人讲话,买一杯咖啡,想我的事情,我觉得那个东西应该被尊重,我如果在巴黎,朋友顶多打个招呼,可是我在华人世界,就一定会被打扰,会说,你干吗,你是不是要自杀了?然后就硬把我拖出去,这样自我就被破坏了。所以我反而建议华人世界应该建立一种孤独感,如果讨论别人私领域太多了,不免令人怀疑,这个人是不是在自己的私领域很不满很不快乐。”

  那次谈话后又过了两个月,蒋勋再次来到北京,一同带来的还有他的《孤独六讲》,在这本书里他更系统地讲述了自己眼中的孤独。如果把话题稍微打开一点,在法国留学过的蒋勋其实深受法国大革命后很多法国哲学家的思想影响,他所谈论的孤独也好、天地间的美学也好,都是在强调人的一种自我完成时,这其实也是与儒家传统文化的一种对抗力。儒家文化里有太多的家国天下,有时候却忘记了每个人的自我完成与回归。

  最后,不妨引用《孤独六讲》中一句话结尾———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新京报 姜妍)

  书评摘录

  在蒋勋眼里,《史记》就是司马迁为无数失败者所进行的美学书写,他“成功地营造了一个革命者美丽的结局和孤独感”,进而动问“文学是不是去书写一个孤独者内心的荒凉,而使成功者或夺得政权的那个人感到害怕?”“因为他有所得也有所失,赢了政权却输了诗与美”。这是我读见的对《史记》最好最美的一种解读。——顾文豪

  在台湾风行多年的《孤独六讲》,在大陆也一样受到追捧,是我们都期望着的。蒋勋提出,其实美学的本质或许是孤独。从这个观点出发,“孤独”无疑是奢侈的,它建筑在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的基础上,而后才可能体会或体验到孤独。所以它又是有条件的:衣食足够无忧、生命任意绵长,心思又极其细腻。而这一切,只是为生命平添了丰富而华丽的感觉。———王晶

  与蒋勋结缘于《天地有大美》,对于美学,我一直没概念,对美的感受,自然是停留在非常直观的感官层面,说不出什么子丑寅卯。他在《天地有大美》中言及的衣食住行,美则美矣,给我的感觉泛泛。也许是因为,少了情感的富足,少了内心的平静,就顾不上讲究生活的质感。但这本《孤独六讲》,对孤独的探讨与呼唤,实实在在地打动了我,孤独,竟可以是一种美学,尽管他所言及的孤独远非我曾理解的孤独。——songsing

  孩子们好问,从我是哪儿来的?我要往哪儿去?似乎小时候的我也若干次地这样问我,我也曾孤独地琢磨过,当然更多的孤独如蒋勋所言的那样被生硬地打破了,父母亲不允许我们孤独,孤独就是一次和群体的对抗。在《孤独六讲》这本书中,说的是平常事情,可是阐述的却是深刻的人生道理,我个人最喜欢的是“情欲孤独”和“语言孤独”。

 


新闻热搜

 
视觉
博客
热情火辣巴厘岛“接吻节”
印尼巴厘岛会在每年的三月17日举行传统的“接吻节”,即使是青少年也可以和异性亲吻。 >> 详细

论坛
实拍柏斯有史以来最大雷暴
这里几天前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雷暴,居然下起高尔夫球般大小的冰雹。请看网友实拍记录。 >> 详细

财经
点击排行
 
 
英语点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