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气候变化问题其实只是“冰山一角”而已。为了使全球经济这艘“巨轮”避免重蹈泰坦尼克号的覆辙,我们需要正视威胁到环境和经济的根本性问题,然而这个根本问题没有在哥本哈根进行讨论。这个根本性的威胁就是:只将经济成本计入在内的旧产业发展模式。
*** 环境“欠账”令人惊
工业排放物正触目惊心地改变着气候,动辄上万亿吨的温室气体正在源源不断地排放,而且还不用缴费。如果政府只是简单地用盖子堵住排放口了事,银行家们认为旧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自己的借款人能够产生利润,而经济学家们又不停地煽动大众无止境地消费,那么这种在环境上的不作为、“欠账”行为,已经并且正在滚雪球一般地积聚效应。
在哥本哈根的大会上,针对旧经济发展模式的批评并没有进入热议的范围内。对于这个议题,测量碳排放量的化学家们不关心,监测冰盖状况的地理学家们不关心,致力调节全球气温的非政府组织也不关心。经济学家们对此没什么认识,而商人们又不愿意听见此类的问题。最不可能谈及这个问题的,是倚赖选票生存的政治家们。没有人能够坦坦荡荡地承认:所有的用户都有义务为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产生的成本买单,而这个成本应包括生态环境“折旧”的部分。
“生态折旧”是一个新兴的概念。一组科学家在罗伯特·科斯坦萨(著名生态经济学家)的带领下,已经推翻了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1817年在著作中提出的观点,即“自然资源是富足而且免费的”。科斯坦萨的小组谨慎小心地详细计算了地球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折合的价值总量,结果令他们自己都大吃一惊:地球光是净化处理、循环更新水和空气所带来的产值,就已经是全球GDP总和的两倍之多。也就是说,我们从地球索取的是我们给予地球的两倍。
***指责中国者很伪善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为了避免工业污染所引发的危机,人类有了一整套明晰的处理模式:将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包括制成品和经济利润)保留下来,而把脏乱的处理加工环节迁至遥远的、经济欠发达而又渴望解决就业的地区。这个“西方(旧世界)→新大陆(新世界)→东方”的模式,在1975年老鹰合唱团《最后的圣地》一歌的歌词中就得到了体现:富人来了之后糟蹋了一方土地,只是为了满足我们无尽的欲求,同时还为自己血腥残忍的行径提供冠冕堂皇的辩护,之后又向东前行掠夺,此时已然不能再有新的边界,我们必须就地解决。所以,英国气候变化大臣指责中国“破坏哥本哈根大会计划、以便排放几个世纪工业污染物”,是一种极为伪善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