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10月25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市中心发生汽车炸弹连环袭击,死亡人数已经上升到160人。
这起爆炸案,是2007年巴格达集市血腥爆炸案以来,伊拉克境内规模最大、破坏力最强、伤亡最惨重的一起,据法新社和“半岛”电视台网站的报道称,两次袭击的目标分别为伊拉克司法部和伊拉克市政工程部大楼,这种直接针对市中心政府办公机构的袭击,显然具有强烈的政治目的和象征意义。
首先,伊拉克将在明年1月16日进行美国制订撤军时间表后的第一次全国大选,并将选出新的内阁和国家领导人,11月1日,便是伊拉克政府原定召开会议,确立选举程序和规则的日期,正如伊拉克陆军司令几天前所警告的,基地组织和其它恐怖组织决不愿坐视选举如期举行并获得成功,实施恐怖袭击,意在打乱选举进程,为政权更迭制造障碍。
其次,在各方努力下,近来伊拉克局势总体上趋向稳定,各对立派别间的暴力冲突和敌意也在缓慢消融,通过选举重新调整权力架构,并确保社会稳定和政权交替平稳,日渐成为各主要政治、宗教派别的共识。对于渴望和平、安定的伊拉克民众而言,这当然是好事,但对于恐怖组织及其死硬分子而言,则意味着他们活动的空间和赖以生存的土壤会变得日趋狭小、贫瘠。于是他们试图通过恐怖和暴力打乱社会的平静,打击政府威信,并重新挑起各派争端,以利自己浑水摸鱼,渔翁得利。
自奥巴马上台以来,美国政府苦于两线作战的困局,采取了在伊拉克逐步退出、将军事行动重点向阿富汗战场转移的战略,伊拉克社会的安定和明年初大选的正常、顺利举行,将成为美国政府可资撤军的体面台阶,以及说服本国国民相信“美国在伊拉克胜利了”的重要砝码。因此恐怖组织认为,制造血腥暴力可以向美国和国际社会发出挑战,证明“美国没有胜利”,不仅能令美国政府和奥巴马感到尴尬,也可以牵制美军在阿富汗对塔利班的军事攻势。
此次爆炸威力巨大,殃及市中心多座重要建筑,包括距爆炸点仅约50米的中国大使馆和新华社驻巴格达分社所在的曼苏尔饭店,尽管据新华社报道,爆炸仅造成曼苏尔饭店设施受损,使馆和新华社工作人员并无伤亡,但两名在该饭店打工的中国籍厨师却不幸负伤。
时至今日,中国不再是伊拉克局势事不关己的旁观者,恰恰相反,伊拉克是否和平稳定,与中国的利益息息相关。
中东地区不仅仅是国际老牌热点,更是邻近欧亚非、海陆多个咽喉枢纽的战略要地,作为一个在国际舞台上日渐活跃,政治影响力与日俱增的新兴大国,一个拥有越来越多全球利益、海外利益的国家,伊拉克能否迅速建立和保持和平、安定的政治局面,对中国而言同样利益攸关。
伊拉克历经劫难,百废待兴,且是全球重要的石油供应国,早在海湾战争结束后,中国各建筑公司就已大规模进入伊拉克重建项目,近年来更在油田恢复和开发领域不断放出大手笔,已经和有希望获得一些重大石油合同。可以想象,伊拉克的和平与安定,是确保这些中资企业正常经营,并获得预期盈利的必要先决条件,在一个频繁爆发恐怖活动的国家,正常的投资经营是无法确保利益和安全的。
目前,已有成千上万的中国工人、商人和其它人士在伊拉克生活、工作,他们的平安是千万个中国家庭牵挂之所系,也是中国国家利益、国家尊严之所在,此次爆炸案中已有中国人因此受伤,中国公、私机构受到殃及,尽管袭击者的直接目标并非中国机构和中国人,但伊拉克局势的动荡已直接影响到中国人生命财产的安全。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安理会“五常”之一,中国应尽其所能,协助伊拉克合法政府稳定局势,确保大选的平稳举行,这不仅符合伊拉克广大民众的意愿,符合中国的国际形象,也符合中国自身的战略利益。
(作者:陶短房 中国日报网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