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出乎许多美国分析家的预料,奥巴马签署对中国轮胎实施3年惩罚性关税法案仅两天,中国就迅速选择了反击:9月13日,中国政府宣布,针对美国出口中国的部分汽车产品和肉鸡产品,实施“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这是自2001年中国进入WTO以来,首次针对国外的贸易壁垒实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报复。据法新社的资料称,在此之前,中国曾就日本、韩国对中国大蒜的贸易限制展开过类似报复行动,并迫使对方让步,但自“入世”之后,中国一直采取向WTO投诉的方式寻求问题的解决。
正如许多专家所分析的,奥巴马之所以放行这项法案,目的是寻求与国会及民主党重要票仓之一——美国劳工组织——的谅解,从而缓解因医保改革争议而遭受的巨大压力,因此这项协议出台本身具有相当程度的风向标性质:如果中方反应不温不火,奥巴马政府也许会得寸进尺、继续试探中国底线;反之,则还可以在不久后举行的G20峰会上,通过奥巴马-胡锦涛面对面的沟通,进行政策调整。在奥巴马团队看来,议会和劳工组织的压力是燃眉之急,而中国可能的反击则不过是“远忧”,对于一向倚靠这些团体、个人支持的民主党,和擅长“零售政治”的奥巴马而言,作出这样的选择,其实并不足奇。
也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中方才迅速作出了异乎寻常的反制措施,其意相当明确:让奥巴马政府和团队及时明确地知道,他们已经触及到中方的底线。
缘何中方并未延续以往布什时代的套路,依靠WTO申诉和双边沟通解决中美贸易纠纷?
年初关于文化产品的准入,WTO判决中国告负,加上奥巴马上台后美方接连推出一系列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措施,这让中方感到,WTO的裁判未必靠得住,即使裁决获胜,也将耽搁太多时日,给中国带来更大损失。
据法国媒体援引中国方面的消息称,美方对中国轮胎的贸易限制将造成至少10万中国工人失业,给中国轮胎产业造成10亿美元左右损失。因此,长痛不如短痛,及早接火,挑明问题并加以问题,其实对大家都好。
至于为何中方对奥巴马“另眼相看”,浑不似此前对布什那般好商好量,也并不足奇,正如美国《纽约时报》所指出的,布什任内8年,美国产业界提起6件针对中国产品的特保案,其中4件被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判定成立,但均被布什否决,而奥巴马上任不到一年,已签署通过了两桩类似法案。很显然,中方如今认为,是让奥巴马明白的时候了,不同的做法,将收获不同的回报。
必须看到,不论奥巴马对中国轮胎特保案的签署通过,还是中方随后实施的反制措施,都明显留有余地,并未使足气力。很显然,双方并非真想在经济衰退尚未结束之际,发动一场“世界最大市场”和“世界最大出口国+美国最大债务国”之间的贸易大战,而仅仅是希望通过一次“武装示威”,让对方看清己方的底线和底牌。从这个意义上讲,“叫牌”之后,矛盾双方的博弈和妥协,才是更值得思考和关注的问题。(作者:陶短房 中国日报网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