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峰会:找对症才能下对药
[ 2008-11-18 10:29 ]

全球衰退风险加大

虽然目前仍然主要是一场金融危机,但是遍及全球的资产价格下跌、信贷紧缩和信心下滑,让企业和消费者都无力或无意愿去消费和投资。由于全球都处于低迷状态,难以通过出口来弥补疲软的内需,进入一场漫长而严重的衰退的可能性正与日俱增。

目前来看,美国经济无疑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第四季度美国经济仍可能负增长,但关键是降幅到底有多大。如何避免美国经济陷入深度衰退,是美国政府决策者面临的重大考验。

现在全球正进入新一轮的降息潮。降息意味着实体经济的借贷成本下降。但是,专家普遍认为,降息也不是没有风险、可以无限期降下去,如果降息到零,那么对经济已无作用。周敦仁举例说,“当年日本实行零利率,企业还是不敢借贷,因为担心投资收不回来。” 李长久认为,相比调整税收和财政开支等措施,在短期内调整利率更容易实施。但是,他也指出,“眼下这一措施的效用已经大大降低了。”

除了降息,财政刺激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减税。尽管这种刺激可能会增加政府短期财政赤字,但从长期看,衰退带来的财政损失肯定要比这些大得多。专家认为,要想真正从困境中走出来,各国政府还需尽快拿出一套健康、可靠的长期财政计划来。

到底是谁“失灵”了

在15日举行的金融峰会上,对于金融危机的反思也将是一个重要议题。次贷危机去年已经发生,一开始经济学家都认为问题不大,但是后来的发展远远超出预料。是危机真的不可预测还是现有的数学模型出了问题?

周敦仁表示,其实,一开始有问题的部分的确不是很大。但是由于金融机构将这些部分打包做成衍生证券,“比如原先只有3000亿美元,但经过不断打包、层层发酵,最终就变成了7000亿乃至更多。”

到目前为止,不同经济学家对这场金融动荡的解释就像盲人摸象,要认识真相还需将多方观点综合起来。目前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这场金融危机暴露了制度层面的问题。首先,金融监管必须加强。其次,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不能放松。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这场危机也暴露了在经济领域分析判断层面方面的问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对于拥有问题衍生证券的大金融机构,当时美欧的权威评级机构却给出了3A评级,这加重了民众对于这些机构的盲目相信。周敦仁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评级机构为了金钱忽略了职业道德,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们绕到数学模型中去了,“其实,任何数学模型都是有条件的,不能保证所有条件的真实性和充分性。”但是,疯狂的金钱和华尔街的光环最终还是遮住了人们理性的眼睛。

(来源:解放日报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吴永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