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两千年前,子路道边尊长者,两千后,学生路上让汽车。若起夫子于地下,必将捶胸顿足痛心疾首,吾道亡矣!吾道亡矣!仁者,爱人也。官员嘴里的“仁政”,不是自己说了算,是百姓说了算……
人们都说,咱们这儿是个礼仪之邦。那些化外之地的东夷南蛮们,归顺我天朝上国,无一不是仰慕华夏仪礼,长幼有序,尊卑有阶。搁早年的时候,这些东西还是“孔家店”的,一个世纪内被灭了两回。后来发现只有这些东西,才能证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于是又捡起来,重新包装一下,凑合还能使。
这些积淀于文化基因之中的东西,维系着数千年来的人际关系。
《论语-微子》里讲子路见荷苕丈人,后者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子路拱而立”。这是古代最著名的站在路边向他人致敬的故事。遇长者贤者,拱手而立,原是古人的礼节。现在有点礼貌的人,点个头也就过去了,没那么严格。
如今,据闻贵州黄平县的孩子们,要站在路边向过往车辆敬礼。该报道中教育局领导说,推广这种礼仪,有助于消除安全隐患。这兄弟就非常不懂了,这是哪门子的“礼仪”?礼仪之谓,就是人际关系的外在形式。子路拱而立,那是对长者表示尊敬;鲁智深见面唱个喏,那是对别人简单打个招呼。学生向车辆行礼,居然是为了人身安全!这种“礼仪”这不仅不合古礼,还有悖如今的“以人为本”。
从生活现实而言,车辆行人均有交规约束,井水河水两不相犯,只要严格遵守,如何会有车祸之虞?我们以前曾经强烈鄙视过的西方国家,通行的规则的“车让人”,不论何种情况,机动车都应礼让行人。咱们儿是“人让车”,不论何种情况,机动车先走。贵州黄平更是先进,不仅要让,还要“以礼让之”,是要表达“谢谢你没撞我”的意思么?
小学生敬少先队礼,要是车辆川流不息,整天就杵路上敬礼了,干脆就不要上学了,晚上直接回家,明儿个再到路上继续敬礼。中学生应该是共青团员,兄弟也愚,不知道有没有所谓的“共青团礼”,也不知中学生如何行之。总之,学生毫无在路上行礼的必要。
其次,人人生而平等。坐在车上的人,也是爹生娘养的,两个肩膀撑个头,底下加四个轮子,也不比别人高。要求孩子向车辆行礼,其实就是向车上的人行礼。这会给孩子们灌输一个尊卑明显的等级观念,即凡是坐在车上的人,不论是官是商,是兵是民,都是值得被尊敬的。可是古代的囚车,围观群众是要砸馊鸡蛋的,那会儿的价值判断可能更靠谱些。
我们在戏文里看到,父母官出行,皂隶们打出“肃静”、“回避”的牌子,百姓垂手围观,有轿子的、骑马的先行。黄平县与此已经相差不远了。古代文庙前有下马石一方,上刻“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那是对知识分子、对法统的尊重。要我说,假如黄平县规定车辆一律避让学生(本来也应如此),那绝不会引来现在的广泛质疑。
自古以来,礼仪承担着教化的作用。有什么样的礼仪,就有什么样的教化效果。两千年前,子路道边尊长者,两千后,学生路上让汽车。若起夫子于地下,必将捶胸顿足痛心疾首,吾道亡矣!吾道亡矣!仁者,爱人也。官员嘴里的“仁政”,不是自己说了算,是百姓说了算。
著名爱国剧作家黄纪苏老师有句名言,中国人已经站起来了,李安还跪着。兄弟要补充一下,还有黄平县的孩子们跪着。中国人站起来了么?只要有黄平县这样的扯淡规定,中国人民就永远站不起来。
(来源:中国网 作者: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