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患病 媒体能治吗
[ 2008-09-16 10:54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铁腕人物仇和再次引发公众关注。12日,昆明市聘请中央驻滇、香港驻昆和省属新闻媒体担任新闻舆论监督员,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对诸多新闻媒体负责人高调表态,新闻媒体就是我们的“保健医生”,媒体的舆论监督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进我们解决问题。(新华网9月12日)

这种重视舆论、重视媒体对政府的谏诤其实也是有传统的,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让人家说话,天塌不下来”云云,可视为对媒体的一种态度。而今,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话语环境日见开放,媒体正在恢复其社会良知、政府诤友的价值。当然,其间不免有曲折、反复,甚至抵牾,总体情形并不乐观。

这一回,昆明市不仅建立了“舆论监督制度”,市委书记仇和还郑重表态,欢迎媒体给政府充当保健医生,或许会真的体现舆论的力量。不过,从现实生活出发,我认为,仇和的表态依然只是一种话语层面的表达而已,从话语层面进入制度层面,还需要艰难的努力。进一步讲,媒体能否真的成为保健医生,能否真的在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上监督政府,能否切实对政府的承诺做好跟踪督察,恐怕还得取决于政府愿否承认患病。

媒体报道提到,此番昆明市已经建立了“重大党务政务信息公开、主动接受新闻舆论监督制度”,但具体到这项制度的保障方面,似乎还不很具体,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别具仇和特色的临时措施,缺乏成其为制度的必要支撑条件。这不免使人担心,如此制度,会不会随着仇和人在政在、人去政息?这样的事情,在以往其实是屡见不鲜的。

政府会不会患病?当然会的。比如一贯正确的政府,也可能会出现一些经济人行为,其中个别成员,也可能因为私心而出现以公权实现私人利益的行为等等;比如由于组织系统的复杂而导致的政府机构臃肿、反应迟钝、冷漠无情、效率低下等“亚健康”症状,也正在逐步被认知,并招致不同声音的批评;再比如,政府的规章制度可能因为相对稳定性而缺乏灵活性等等。

然而,在我们的一贯语境中,大抵是不怎么承认政府患病的。政府是一贯正确的治理者,在古代,它的头上还有些神圣性的光环,“政者,正也”,怎么可能动辄患病?这些年来,尽管我们已经改变了很多,特别是令人欣慰地实现了政府“去神圣化”,承认政府也会出现种种问题,但遗风所及,仍使人在面对政府可能出现的错误面前,不免“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

有人说,我们之所以批评政府,是因为我们过于相信政府,而政府却时不时地有负我们的这种信任。确实如此,政府之所以需要媒体批评,是因为政府很难依靠自我诊治就能够恢复健康——尽管政府往往以此作为拒绝媒体的理由。可见,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政府、社会、媒体良性互动的社会。媒体、社会公众屡屡监督政府,政府则可借助这种外部力量实现改变、推动工作。

此外,媒体要充当政府的医生,其自身也是要有很长的路要走的。其在专业素养、职业道德乃至责任伦理的养成上,都需要很艰难的努力。这种努力,丝毫不比政府接受媒体监督更容易。

仇和一向重视媒体监督,善于借助媒体力量引导社会舆论、妥善应对公共危机。其本人也得益于媒体力量造出的“势”,这种“势”使得仇和能够延续其政治强人的传奇,并在中国社会不断创造奇迹。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倒是希望这位铁腕人物,表态之外,更应该切实从制度层面推动政府与媒体的良性互动。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刘一川)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