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大国的薄弱基础 我国体育人口仅有10%
[ 2008-08-27 10:14 ]

看一看近些年各地住宅小区设置的健身苑点,哪里有什么体育器材的踪影,分明都是些色彩光鲜的游戏道具嘛

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消息:群众体育,是20世纪50年代的称谓。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官方采用社会体育一词称之,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就是按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的条块进行论说的。

任何一个现代社会,在量值对比上,群众体育均占绝对地位,精英体育则永远是极少数;但在运作导向上,精英体育却又永远处于领先地位,群众体育只能是或急或缓或近或远地尾随跟进。发达国家经长期磨合,一般均已实现两大类体育的协调发展,而发展中国家则不然,例如中国,在高水平竞技体育突飞猛进的同时,群众体育却大大地滞后了。这其中固然有政治权衡、国格想象、民族情绪等非经济因素的激励作用,但不可否认,人均经济实力的低下,也是迫使决策者受抓少放多、集中力量寻求一点突破的国情制约。1986年,国家体委提出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和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体育协调发展的战略,1993 年又将之改作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两个计划。这些举措原本意在扭转两大类体育发展严重失衡的局面,但实际操作中,金牌的分量却始终重于一切。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竞技体育确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特别是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上,我国体育代表团已然雄踞金牌榜之首席,这确实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强化了国民凝聚力。

当我们已经如此强盛而完全无须再用金牌来消解自卑感的时候,就应当更自觉更清醒更坦诚地反思一下,从国民体育的总体来看,我国群众体育还存在哪些迫在眉睫的问题或困境。

首先,群众体育该向何处引导呢?在这一点上,精英体育不成问题,因为已有现代奥运更快更高更强的格言为之自动导航。可群众体育呢?以往至今,似乎普通群众无须追求更快更高更强,而只是一味地向体育活动索要身体健康。看一看近些年各地住宅小区设置的健身苑点,哪里有什么体育器材的踪影,分明都是些色彩光鲜的游戏道具嘛,尽管那些器具也会有一些健身功能;听一听全民健身节期间体育专家的专题讲座,除了季节性常见病的预防,就是高血压、肥胖症等老年病、富贵病的诊治,哪里有什么体育内容的宣教。

说的是群众体育,做的却不知其为何物,这正是几十年来的一大病灶。我们必须持续地追问:群众体育究竟是不是体育?

我们今天所说所议所从事所观赏的体育,纯属西方文化产物,我国古已有之的某些身体活动如走跑、骑射、舞刀弄棒、打拳角力,除了军事、祭祀、娱乐、消遣之用,基本上都是为了保健养生,而保健养生的要诀恰恰是维持机能平衡,只有维持住平衡的机体系统才能够长久运行。现代体育则与之相反,它总是要打破机体原有平衡状态,然后在更高层次上形成新质平衡。少数精英选手不断刷新世界纪录,靠的就是自身经艰苦训练而持续强化着的体能。普通群众的强化体能之路不会走得太远,因其既受遗传因素制约,又受职业规程所限。然而在强化体能这一思想主线上,普通群众从事的体育即通常所说的健身体育,与精英选手从事的体育即通常所说的竞技体育之间,非但不存在对立关系,反而是内在统一的,亦即健身体育是起点,竞技体育是高端,二者原本就是同根同源,后者更是启动和提升前者的强力杠杆。

如果说健身体育与竞技体育或群众体育与精英体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那么,体育的本质又是什么呢?概要地说,体育可以简洁准确地定义为:旨在强化体能的非生产性肢体活动。在体育定义的三要素中,肢体活动并非体育独具,非生产性的文化活动亦多得不胜枚举,唯独强化体能才是体育特有而别无染指的本质特征。

至于说强化体能有什么功用,这恰恰又是东西方思想观念的一个分水岭。从现代体育文化的角度来看,强化体能仅仅是一种压抑不住的文化欲望——作为选手去参赛夺标,体能强劲者便成为民族英雄;潜移默化地运动训练,体态身姿便会越发优美越发轻盈;身体活动能力得以改善,生活质量便必然会有所提升;身强力壮者更能够抵御疾病。在这些显见的积极效应的基底,还蕴蓄着人类立足宇宙的生存权益,当极端的自然灾变降临时,体能就是人类最可自我把握的自我救助之作用力。在所有显见的和深藏的积极效应之上,强化体能也必然涉及人的思想。以强化体能为本质的体育是西方文明的产物,而西方文明的核心理念就是公平与民主。只要开展体育活动就必然要强调人人平等与平等竞争,任何社会都将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或速或缓地走向文明。有时候社会运作也会使体育活动出现不公、发生逆转,但只要强化体能的本质不变,体育便有机会正本清源,并成为健康文明社会的复制模板。

一旦认清了体育的本质,我们便不难发现,所谓体育人口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官方统计结果,不论是1996年的31.4%,还是2002年的 33.9%,抑或2008年的37.1%,均显空洞。我和200多名学生实地调研所真切看到听到的情况是,体育人口最为集中的各大城区晨练者,由于缺乏学校体育教学基础和社会体育宣教引导,其绝大多数不仅不知道体育锻炼与传统保健两类活动有何区别,而且更无从得知自我判定是否体育人口的标准。实际上,我国的体育人口,如果不算在校学生,那就连10%都达不到。这个判断并非刻意针砭,却肯定是我国群众体育健康发展的可靠起点。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张洪潭 编辑:刘一川)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