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涨了 世界慌了
[ 2008-07-14 10:47 ]

7月11日,在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工作人员在原油期货交易场忙碌。由于市场担心中东地区局势紧张有可能影响全球原油供应,国际油价11日再度刷新历史最高记录,纽约、伦敦两地油价首次在盘中双双突破每桶147美元。新华社/路透

刘涛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室能源专家

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消息:石油价格在近一年来突飞猛涨,已经严重影响到全球经济局势。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能源专家刘涛指出,对于能源消耗量巨大的美国而言,高油价已经严重威胁到美国国内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可能造成社会不稳定现象。

刘涛说,全球已经进入一个高油价时代,这要求全球的各个经济体,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准备迎接能源方面的挑战,提高节能意识。

投机确是重要元凶之一

问:一年来国际油价已翻了一番,涨至每桶140美元以上。为什么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出现这么大的涨幅?导致油价上涨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刘涛:造成国际油价短期内飞速上涨的因素主要有4个,包括石油的需求、供给、美元贬值以及石油期货市场的投机行为。

中国以及全球各产油国的观点认为,造成石油价格猛涨的主要原因是美元的贬值以及期货市场投机行为的影响。石油主要是以美元计价的,美元贬值直接导致油价上涨。此外,石油期货市场的投机行为也是关键因素,像纽约商品交易所、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等的石油期货交易量非常大,投机行为造成油价猛涨。

美国方面则宣称油价飞涨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印度等国的石油需求量迅速增长,以及石油供应量的下滑。当然,美国国内也有投机行为导致油价上涨的说法,美国国会近期也不断举行大规模听证会和调研活动,召集大量投资者听证,分析投机行为与油价的关系。

从根本上来说,投机行为与油价上涨的关系最为密切。如果没有投机行为,光是因为需求量、供应量以及美元贬值的因素,国际油价可能只能涨到100美元左右,而不是现在的140美元左右。投机行为对油价上涨的影响,可以说占到了50%的比重。

美国也是受害者

问:油价上涨对美国影响多大?有种说法是,美国在背后操纵油价飞涨为本国获利,那么美国在石油价格问题上究竟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

刘涛:这次油价猛涨可以算作第四次石油危机。1973年的石油危机发生前,油价在3到4美元,处于廉价石油时代。石油危机发生后,对美国工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严重影响了美国经济。在这之后,美国制造业开始注意到对石油危机的预防,因此这次油价猛涨对美国整体制造业冲击不大。

然而,这次油价高涨对于美国国内普通消费者的影响十分巨大,尤其是驾车者,美国民众的汽车理念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使用油耗高的大型车,转而选择比较节油的日本车。此外,高油价也不利于美国走出次贷危机,同时又会造成通胀的风险不断增大。因此从整体上来说,高油价对美国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还是比较明显,例如失业率的上升,民众生活更加不易。

从这些方面看,美国也应该算是油价上涨的受害者,毕竟如果无法保证社会稳定,对于美国政府而言是不利的局面。所以,关于“美国操纵油价飞涨”的说法不太合逻辑。

日欧反而不慌不忙

问:油价上涨对哪些国家影响会更大?

刘涛:世界各个国家都要对高油价提高警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国投资银行高盛预测说,石油价格可能涨到200美元。这对各国,尤其是政府补贴能源的东南亚国家而言,影响十分巨大,极可能造成社会动荡。

整体而言,对中国、印度等大型经济体而言,尽管石油进口数量大,但由于外汇储备高,经济实力雄厚,因此油价上涨造成的后果不会过于恶劣。而对小经济体来说,尤其是那些不出产石油,完全依赖进口的国家,油价飞涨将是致命打击。

而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受到的影响则较小,它们甚至可能欢迎高油价,希望借机呼吁环保减排。以欧洲为例,政府不仅不补给,反而还征收燃油税,希望推动环保能源,如太阳能等替代能源。

世界经济未到低谷

问:现在的粮油危机、全球股市不同程度的下跌,能标志世界经济在今年跌入低谷吗?

刘涛:去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粮油价格都受到影响,出现上升。然而这并不能说世界经济跌入了低谷。6月底,大米价格出现下降趋势。当然如果油价继续上升,又可能刺激粮食价格上涨,导致粮食危机。

问:谈到石油的替代品生物燃料,世行报告指出,生物燃料导致全球粮食价格上涨。

刘涛:生物燃料是有争议的替代能源。今年6月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生物燃料的推广浪费了粮食。大多数国家对生物燃料也持反对态度。生物燃料作为替代能源的基础应该建立在全球粮食供给充足的基础上,但现在对贫穷国家来说已成为掠夺行为。

中国要开发可替代能源

问:那么中国又该如何应对这些能源问题?

刘涛:中国粮食足以自给,今年河南还有大丰收,没有出现所谓粮食危机。中国的金融市场相对比较独立,受国际影响也较小。在油价方面,我国在6月20日上调国内成品油零售价1000元每吨,但与国际油价还有一定差距。

我认为,短期来说,中国应防止出现走私石油,确保国内石油供给稳定。长期来说,中国也需要求变,一方面加大能源企业在国内外的勘探石油资源、收购石油企业的工作,扩大石油来源。一方面要向社会推广节能思想。进入高油价时代后,寻找替代能源成为关键,包括太阳能、风能等。我们应该向节能方面拥有先进技术的国家学习,例如新西兰,在开发可替代能源的同时,培养企业和消费者的节能意识。(来源:新华网 编辑:刘一川)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