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实现平稳过渡
[ 2008-06-05 09:37 ]

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消息:香港《文汇报》6月3日发表文章说,5月23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访问。这次访问不仅实现了两国关系在俄罗斯权力交接之后的持续平稳发展,而且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中俄关系基础。

文章摘录如下:

上任刚满半月的梅德韦杰夫,将中国作为他出访的第一个大国,意味不言自明。此次访华,梅德韦杰夫不仅与中国领导人建立新的工作关系,而且借此传递了一条重要信息,即保持与北京的亲密关系依然是新政府外交政策的重点。

在普京的八年总统任内,中俄关系取得了飞速发展。两国不仅很快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而且建立了亲密无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在建构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上,在解决诸如伊拉克、朝鲜、伊朗等国际和地区事务上,双方都抱有大致相同或相近的观点,相互倚重。同时,两国在各自的内部事务上也互相支持。

这种政治领域的空前热络局面很快外溢到军事和安全领域,先于美国开通的军事热线就是一例。而由两国主导建立的、有中亚四国参加的“上海合作组织”近些年的影响力更是迅速递增。该组织有力打击了中亚地区的三股势力,成为大国安全合作的典范。在这一组织去年举行的“和平使命-2007”反恐军事演习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千余名官兵进入俄罗斯腹地车里雅宾斯克,充分显示了俄中的军事互信程度。在官方的大力推动下,两国的民间感情也显著升温。

其实,中俄关系之所以能够突破历史和现实层面的纠纷,迅速发展至准同盟关系,和俄罗斯的外部环境不无关系。北约步步紧逼、独联体内部的严重分化、俄罗斯周边诸如阿富汗等国家内部局势的紧张,导致俄罗斯外部安全环境相当恶劣。莫斯科要突破重围、大幅提升国际影响力,只能东向,通过与中国结交,来实现其大国抱负。

可以说,两国的强强联合局面,对俄罗斯的利好要大于中国。普京执政后期敢于叫板西方,在东欧导弹防御问题上毫不退让,中俄间的这种关系就是他的有力资本。由于未来几年俄罗斯的外部环境很难有根本转变,因而,可以预测,即使新政府在西部战线采取温和策略,莫斯科的这种对华友好姿态也不会改变。

和“政冷经热”的中日关系明显不同,中俄关系可以称得上是“政热经冷”。2007年,两国的经贸额只有481.65亿美元,远远落后于中欧、中美、中日等大国间的双边贸易额。值得注意的是,从1992年到2006年,中国对俄贸易额占其外贸总额的比重不升反降,由3.6%下降至1.9%,而俄罗斯对华贸易额在其外贸总额中的比重十五年间也只上升了1.4个百分点,这当中,能源输出更占有很大一部分份额。这与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经贸合作潜质极不相称。

另一方面,中俄之间政治层面的合作基础也有待深化。可以说,双方之所以相互抱团,与美国对两国的共同打压有很大关系,特别是俄罗斯。这种相互关系当中的强烈指对性、功利性对持续推进中俄战略性伙伴关系相当不利,它使得两国未来发展前景存在一定的变数。中俄关系要稳步向前,就必须超越现实、面向未来。

梅德韦杰夫在任第一副总理期间主办过中俄“文化年”活动,与中国领导人交往甚密,中国高层和民间对其观感也颇佳。相信,在这位年富力强、法律背景出身的总统任内,中俄关系会迈上新台阶!(来源:中新网 编辑:刘一川)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